“造血记”:换个种法 地里掘出桶桶金

2013年09月16日 13:51作者:姜洋 马俊骥 石少军 满志旺来源:大众网

地里不仅能种粮,还能掘出桶桶金。今年3月18日,平原县三唐乡、腰站镇的8名“第一书记”到达帮包村驻地,他们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良种、合作社经营模式等多种方式,改变了村民们只会买粮种、种粮食的现象。在采访中大众网记者发现,为了带着村民发家致富,在德州市“第一书记”临时党委书记、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机关党委副书记刘玉富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努力下,8名“第一书记”都在耕地上打起了主意:建拱棚,让村民学着不种玉米种蔬菜;申请扶贫资金,村里建好葡萄园让村民出地出力等收成;换优良粮种,让村民自己种出高价的“金种子”;建小麦合作社,村里自己买来了联合收割机……

  编者按:

  9月10日至9月13日,大众网“走近‘第一书记’,共建美丽乡村”报道组来到德州市平原县三唐乡、腰站镇两个乡镇,或者在辣椒大棚里,或者在修路工地上,或者在村民活动中心,或者在“党员家庭”牌前……大众网记者多角度、广视角地采访了8位“第一书记”,发现村民眼中的“书记”,记录他们带来的耕作模式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变化、文化惠民带来的变化、产业兴村带来的变化、党建思想带来的变化,体验第一书记们变“输血”为“造血”、从收入致富到思想“致富”的诸多故事。当前,一场平原“造血记”正在这里轰轰烈烈的上演……

  即日起,大众网将刊发“平原‘造血记’”系列报道,尽呈“第一书记”风采与他们带来的乡村变化。

 

在芦庄村,村民杨光顺在玉米地上建起了蔬菜拱棚。记者 姜洋 摄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机关党委副书记、袁家寨村第一书记刘玉富(右),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副主任科员、芦庄村第一书记乔大山(中)在村民杨广顺的拱棚内查看辣椒收获情况。记者 姜洋 摄

记者们来到杨光顺家的拱棚进行采访。记者 姜洋 摄

杨光顺家拱棚内的辣椒已经开始成熟。记者 姜洋 摄

收购辣椒的商贩直接把货车开到了拱棚门口。记者 姜洋 摄

  平原“造血记”(1):换个种法,地里掘出桶桶金

  大众网记者 姜洋 马俊骥 石少军 满志旺

  地里不仅能种粮,还能掘出桶桶金。今年3月18日,平原县三唐乡、腰站镇的8名“第一书记”到达帮包村驻地,他们通过引进资金、技术、良种、合作社经营模式等多种方式,改变了村民们只会买粮种、种粮食的现象。在采访中大众网记者发现,为了带着村民发家致富,在德州市“第一书记”临时党委书记、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机关党委副书记刘玉富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努力下,8名“第一书记”都在耕地上打起了主意:建拱棚,让村民学着不种玉米种蔬菜;申请扶贫资金,村里建好葡萄园让村民出地出力等收成;换优良粮种,让村民自己种出高价的“金种子”;建小麦合作社,村里自己买来了联合收割机……

  搭起拱棚:

  不种玉米小麦改种瓜菜,一个棚里一年净赚5万元

  9月9日下午3:00,在芦庄村村头的大棚里,58岁的村民杨光顺一边摘辣椒一边对记者说:“这块地以前种的都是玉米。自从第一书记来了以后,给俺家补贴盖起了塑料棚,现在棚里种西瓜、种辣椒还种豆角,一年下来能赚5万块,算算真是比种粮食实惠多了!”

  据杨光顺回忆,今年3月份,刚刚派驻芦庄村的“第一书记”--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副主任科员乔大山敲开了他的家门,商量着让他这个老党员带头尝试新鲜事物--建“拱棚”种瓜菜。据乔大山介绍,拱棚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常见的带围墙和恒温设备的温室大棚建设成本一亩地至少要七八万元,而只有一层塑料膜的拱棚成本仅有1万多元。同时,拱棚生产的蔬菜收获期长,成熟期又恰巧赶在露地和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成熟期之间,销量肯定没问题。

  “这能行吗?俺从来没弄过,好不容易攒的钱要是都投进去,万一赔了咋整啊?”不在旱地里种粮食,而是改成在塑料棚里种菜?即使乔大山拍着胸脯承诺高回报,但种了几十年玉米的杨光顺仍然十分踌躇。

  了解到村民的顾虑,三唐乡“第一书记”党支部成员费尽周折,为每个村申请来了30万元的扶贫资金,帮助村民搭棚子、请专家。今年3月份开始,在乔大山所在的芦庄村,26个崭新的“拱棚”出现在了原来种玉米、小麦的地里。杨光顺告诉记者,搭棚子自己只出了5000元钱,剩下的8500元都是资金补助。不仅如此,“第一书记”们还利用资金给村里打了井、装了潜水泵,还请来了技术员手把手地教村民在拱棚里种西瓜、种辣椒。

  记者在杨光顺家的拱棚内看到,1.8亩的地上长满了红彤彤的辣椒。在大棚门口,两个货车司机正忙着将摘好的熟辣椒搬上车。杨光顺告诉记者,今年辣椒销量不错,甚至有商贩从聊城开车到他家门口收辣椒。

  “收1斤辣椒2.2元,我前两天一口气就卖了800斤,今年累计卖了得4000多斤了吧!”杨光顺给记者算了笔账:3月到5月在棚里种西瓜,15000多斤卖了2万多元;5月以后开始种辣椒,温度保持好能一直收获到10月份,大概又能赚2万多元;插空种种豆角也再赚个五六千。

  “以前种玉米、小麦,一季多了也就卖个2000元。换了拱棚,一亩地一年就能赚5万元,比种粮食实惠多了!”杨光顺举起手冲记者比了个“五”的形状,黝黑的脸上乐开了花。

  杨光顺告诉记者,现在拱棚种出来的蔬菜卖得好,连自己的二哥杨光友都放弃了原来的养猪,改为建拱棚种菜,越来越多的村民改变了只种玉米、小麦的传统耕种模式,而是热衷于更能挣钱的建棚种菜。“技术学会了,下一步我还想着挪出一块玉米地再开个拱棚,多种点茄子、豆角。”杨光顺说。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魏鹏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