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情消费”到钱权交易

2013年06月25日 14:53作者:来源:解放日报

“人情消费”本是一个中性词,意指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以期加深感情和促进交往。在“反对奢侈,厉行节约”的背景下,全社会需共同参与,倡导文明简朴的社会新风,重塑朴素纯洁的人际关系,淡化“消费”,更重“人情”。领导干部要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转变。

  “人情消费”本是一个中性词,意指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以期加深感情和促进交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情消费开始变得泛滥,名目繁多,让许多人不堪重负。国内某机构数月前做过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约5800人的样本,结果显示,64.4%的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至6000元,其中超过6000元的占到近两成,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负担重,很大程度上来自被动“人情消费”。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孩子生日、老人做寿,送礼表达一份情意,无可厚非。但当红包的厚薄成为衡量感情深浅的标尺后,人情消费便更多地陷于被动。请客与送礼过程中,夹杂着攀比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等,如此复杂而又纠结的心态下,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礼金越来越厚。不少人即便经济拮据,勒紧裤腰带也要送礼,所谓“砸锅卖铁也要给”,也有人慨叹“人情猛于虎”。然而,热热闹闹的“消费”之后,结果却是人情越来越薄,社会风气越来越坏。

  还有一种被动“人情消费”,主要对象是一些“关键人物”。这种行为则容易滋生钱权交易的腐败行为,更加扭曲人际关系,破坏社会风气。比如,个人或企业要办某件事,走一般渠道办不成,就找那些职能部门的“关键人物”,请客吃饭又送礼,吃饭当然要高档,礼金当然要“拿得出手”,而对方还人情债的方式便是通过“内部关系”把事办成。也有一些掌握“实权”的人物,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权钱交易,借着给小孩办升学宴、给老人办寿宴等机会,广发请帖敛财,其下属和仰仗其权力生存的单位,不得不奉上厚厚的“人情”。在计较投入与产出的心态下,人情往来沦落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面对泛滥的“人情消费”,品味“君子之交淡如水”,尤觉可贵。君子之交虽淡如水却深似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正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在现代语境下看“人情”,亦是如此,其内核应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秉赤诚、怀真心。

  遏制“人情消费”泛滥,要大大削减那些被动的“人情消费”。在“反对奢侈,厉行节约”的背景下,全社会需共同参与,倡导文明简朴的社会新风,重塑朴素纯洁的人际关系,淡化“消费”,更重“人情”。其实,加深感情、增进友谊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逢年过节寄张贺卡给亲戚朋友,写上个性化的祝福,而不只是签个名;精编短信内容,“一对一”发祝福,而不是群发;同行之间举办一些小聚会,交流工作感悟;邻里朋友间相互帮助,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如此,不涉及过多的“消费”,反而情更真,意更切。

  削减被动“人情消费”,还要靠制度建设。让公权力受到严格监督,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人们在没有“关系”、没有“熟人”的情形下,也能公平享受公共政策与服务,这样才能阻挡权钱交易进入“人情”之中。为此,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制度,采取有力措施,规范人情消费。领导干部要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转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