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独具匠心写中国

2013年01月18日 14:16作者:舒炜来源:北京青年网

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积十年之力写作的《邓小平时代》(英文版书名为: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于 2011年 9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甫一问世就广受关注,很快就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备著作”。

    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积十年之力写作的《邓小平时代》(英文版书名为: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于 2011年 9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甫一问世就广受关注,很快就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备著作”。

  这部书分量厚重,英文版近900页(译为中文有 64万字),综合了各方面的资料,包括中国已公开的资料如《邓小平年谱》、《邓小平文选》和各种官方出版物,各种纪念、回忆文字,外国政府公布的文件以及会见过邓小平的外国人的记录;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对很多中国高级干部的子女和曾在邓小平手下工作的干部进行了访谈,同时还访问了一般不容易接触到的一些西方特别是美国、日本的官员。总之,这是一部资料翔实、叙述和分析都相当饱满、平衡的著作。

  傅高义先生是一位美国人,却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他对中国问题的观察和写作持续了整整四十年,长期关注广东的当代变迁。他的中文也讲得流利,对中国的政情、舆情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相当了解,对出版《邓小平时代》大陆中文版的工作也高度认可、理解和支持,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不时予以指点和校正,改正了英文版的一些史料讹误、行文偏差。傅高义先生还为三联书店的中文版专门写了序言。

  这部厚重的大书虽然可以说是代表着西方学术界的某种普遍看法,但全书对邓小平以及当代中国的叙述仍然独具匠心。比如全书的篇章结构就明显地以 1978年至1992年这 14年作为重点,占全书五分之四的篇幅,认为这 14年是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邓小平一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具体篇章安排上,作者一方面严格地按照年代顺序开展叙述,但另一方面也并不拘泥,偶尔也打破年代顺序,以便突出作者所强调的邓小平的独特贡献。比如“邓小平时代,1978年—1989年”这个部分,作者特别强调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因此打破年代叙述的顺序,以“邓小平的统制术”、“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年—1984年”这两章开头,而“经济再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这一章的时间虽然在前,却处于第三章的位置,由此也就突出了特区改革的关键位置和作用。傅高义先生当然对农村改革高度重视,但他对经济特区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有着更高的评价。

  全书对邓小平的性格特点、各种人事关系的描述尤其让人感兴趣。比如全书特别强调邓小平的用人注重能力、才干、业绩,有组织原则和公心,完全不注重派系。同时,也特别比较邓小平和毛泽东的差别,强调邓小平吸取教训,对人事、政局不搞大批判、大整肃。由这些方面来说,傅高义先生对邓小平政治性格的描述极其充分,把握得相当准确。

  傅高义先生跟各国外交界人士有广泛的交往,他对国际局势、中国外交和军事的认识也是《邓小平时代》的独到之处。其中很多方面,也许是我们中国读者以往都不熟知的。他对改革初期(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邓小平外交、军事行动,有相当翔实的描述,很多细节引人入胜。例如书中描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1979年年初的访美之行,在邓小平与美国国会的会谈中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是否允许人民自由移民。当国会议员逼问邓小平之时,邓小平回答说,“噢,这事好办!你们想要多少?一千万?一千五百万?”他说的时候不苟言笑,国会议员们再也不敢追问下去。

  全书对中国的改革进程、邓小平的关键作用有着非常正面的积极评价,而且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是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果的一个关键,应该予以强调和发扬这些看法在美国主流学者当中是不多见的。同时,傅高义先生也并不回避当前中国改革的困难以及某些负面效果,他特别在全书最后提出中国改革有陷入“乱象丛生的社会”的危险,在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当前和未来都面临巨大挑战。腐败、民众福利(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等等问题如何应对,都是对中国政治家的极大考验。

  总体上,作者以西方学者独立的研究,对邓小平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本书序言里强调说:“我尽力客观对待邓小平的言行,也没有掩饰我对邓小平的钦佩。我认为他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一个当时还承受着"大跃进"和"文革"后果的国家的前进方向。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世界的发展有过更大的影响。我希望中国人民认可这本书是对理解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的尝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