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评:凝聚信心共识 全面深化改革
11月12日,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并发布公报,制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部署了十五个方面改革,为中国改革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本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特点非常明显。
聚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评论⑥
大众网首席评论员 韦国骞
11月12日,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并发布公报,制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部署了十五个方面改革,为中国改革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本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特点非常明显。从改革周期上来看,改革方案是针对长期的,规划了到2020年的改革愿景;从改革广度上来看,这次改革将不仅局限于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从改革深度上来看,“容易改得都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必将是体现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和勇气、凝聚全民信心和共识的深化改革。
成功的改革必定是惠及人民的,只有惠及人民的改革才能凝聚最广泛的信心和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有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的改革诉求是强烈的,而诉求方向均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打破垄断等“硬骨头”。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来看,改革指向就是惠及人民,改革方向也是人民诉求。
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重中之重。我们都知道,有所谓“两只手”,看不见的是市场的手,看得见的是政府的手。李克强总理曾表示:“社会上有人说,政府‘看得见的手’变成了‘闲不住的手’,干什么事都要去报批。”在这样的民众意见下,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就尤为重要了。李克强总理认为,“市场能够干的事情应该由市场去管,社会能够干的事情应该由社会去管,政府去办他应该办的事情,总体来说,政府管的事情是提供公共品。”从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而首次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及“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等公报指示,就是让一些政府部门突破利益藩篱、清除市场壁垒、打破某些垄断的信号,这也正是惠及最广大民众的办法。
又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说明,新的改革不会囿于一隅、执于一端,而是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中国改革前期,因为并无传统理论可依,也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进行“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部改革是必要的。事实上,“摸着石头过河”也确实对打开旧体制缺口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新旧体制胶着对峙造成很多严重问题,局部改革措施之间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但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也多起来;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等重要工业指标均居世界第一后,连日不散的雾霾天气也成了人们心中之痛;城乡居民收入跑赢CPI、跟上GDP,但“被增长”、“被平均”的声音出现了。要消除这些矛盾,降低转型过程中的震荡,就不能再只是“小修小改”,而很有必要对改革的目标、方向和优先次序进行顶层设计。这样的顶层设计,不止强调社会总体利益的增进,更加注重利益格局的调整。我们意识到,这种旨在让百姓分享制度红利的“深水区”改革,必将涉及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城镇与农村的全方位利益调整,利益有增就会有减,改革障碍也会出现。但是,事非经过不知难。愈难愈进正是改革者的品格,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攻坚克难。
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体现了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决心;“发展基层民主”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明确事权”等,则体现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精神。这些新的改革原则,都凝聚着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勇气,凝聚着最广泛人民的信心和共识。
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更加明晰起来;改革中凝聚的信心和共识,定将让中国再一次攻坚克难、震撼世界。
责任编辑: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