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催生水泥产能过剩

2013年10月31日 15:07作者:分享到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产能过剩现状的形成,地方政府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孔祥忠直言,早在“十五”期间,地方政府开始启动招商引资大潮时,就为今天的产能过剩埋下了祸根。在招商引资“大跃进”中,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握好项目的评审,“不按照科学发展观,不按照地方的自然禀赋,不考虑环境容量”,盲目上项目。

“政绩”催生水泥产能过剩 两年再压1亿吨难度大

  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下称《意见》)发布,将改革重点锁定于包括水泥在内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并规划未来5年化解产能过剩的“路线图”,计划在2015年底再淘汰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很多人认为,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产能过剩”已变成水泥行业的“关键词”。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全年淘汰落后企业千余家、落后产能2.2亿吨,但水泥行业仍新增产能1.6亿吨。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水泥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2.7%,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下滑。产能过剩,严重制约着水泥行业的发展。

  “政绩”催生水泥产能过剩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勃兴和城市基础交通设施投资的增长,水泥行业在过去10年迎来了迅猛的发展。然而,2012年似乎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历史转折点。根据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2012年水泥工业概况》,全年产量22.1亿吨,结束了连续10年超过10%的高速增长。行业经济效益更是堪忧,全行业利润657亿元,同比下降近三分之一。

  对于产能过剩,我国并无官方指标。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根据国际水平,产能利用率达到80%就属于正常水平。而目前来看,我国水泥业的产能利用率过低,不足74%。全行业产能超出实际需求约8亿吨。

  “产能过剩现状的形成,地方政府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孔祥忠直言,早在“十五”期间,地方政府开始启动招商引资大潮时,就为今天的产能过剩埋下了祸根。在招商引资“大跃进”中,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握好项目的评审,“不按照科学发展观,不按照地方的自然禀赋,不考虑环境容量”,盲目上项目。

  “政绩出官。”孔祥忠说,地方政府对于水泥项目的“投资大跃进”关系到官员背后的考核。相对于煤炭等能源产业动辄上百亿的投资,水泥企业技术门槛低,投资规模较小,所以特别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

  对企业来说,除资本的逐利冲动外,企业经营者也往往希望把规模做大,新增一些产能。“提前占有一些资源,他们觉得挺好。”孔祥忠说。

初审编辑:王云峰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