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神漫画家——黎青

2013年09月25日 11:21作者: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黎青,受哥哥、姐姐影响,从小就迷上了画画。“小时候,我是看着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等连环漫画长大的,几乎每一篇都烂熟于心”。有着丰富想象力的黎青,还时常编些幻想故事并画成连环画,在小朋友间传阅。

  《无题》获第十三届读卖国际漫画大奖赛大奖  黎青 画

  《乐在其中》 黎青 画

  黎青,原名陈黎青,1953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漫画家协会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院客座教授,济南日报社高级编辑。

  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曾斩获第四届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作品奖)、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奖。

  黎青在国际漫画大赛上成绩斐然:1991年在意大利安科那国际漫画赛中获银奖,曾5次在读卖国际漫画大奖赛中获奖,多幅作品入选比利时、韩国等国举办的漫画展览。2005年,他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亚洲漫画展。到目前为止,黎青已在国内外漫画大赛和评选中获奖百余次,发表漫画8000余幅,著有个人漫画集《黎青漫画》、《画与话》、《生活在坏话里》等。

  黎青,受哥哥、姐姐影响,从小就迷上了画画。“小时候,我是看着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等连环漫画长大的,几乎每一篇都烂熟于心”。有着丰富想象力的黎青,还时常编些幻想故事并画成连环画,在小朋友间传阅。

  1978年,黎青以“雷鸣”为笔名创作了漫画《检查团的检查“项目”》,讽刺工厂的不正之风和弄虚作假现象。他将这幅作品投稿至《工人日报》,不久后得以发表。这让黎青在激动之余也备感振奋。从此以后,他对漫画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其作品也频繁见诸报端。1991年他创作的《无题》在第十三届读卖国际漫画大奖赛中荣获大奖,成为我国首位国际漫画大奖获得者。黎青说,能成为一位漫画家,是他人生中最值得庆幸的事。

  《老少寿星》 黎青 画 方成 题

  《长寿图》 黎青 画寿星 陈全胜 补古松

  《福寿图》 黎青 画

  漫画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漫画属于大众艺术的范畴,它主要是体现作者对生活中某种现象或事物的看法以及感悟。黎青认为,漫画不是“阳春白雪”,漫画的内容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某种启迪。“一言以蔽之,漫画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或针砭时弊,或阐释哲理,让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相较于其他画种,漫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幽默、夸张是它的主要表现方法。由于漫画表现形式较为简练,不少人认为,画漫画是最容易的。“其实不然。漫画看似容易,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难的画种。漫画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思想性见长。这就要求漫画家除了有扎实的绘画功底,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具备立意、构思等方面的基本功。”黎青说。

  在他看来,一幅优秀的漫画作品,应该同时具备思想性与艺术性。“思想性是漫画的生命。”黎青说,好的漫画作品立意要高深,构思要新颖巧妙,有造型无思想的作品,不能称其为漫画。其次,好的“点子”也必须借助完美的造型表现出来,没有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其思想主题也将大打折扣。“只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漫画作品,方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水墨漫画造型要有独特个性 

  多年来,黎青致力于水墨漫画及谐趣人物画的探讨及实践,他把漫画深刻的寓意、巧妙的构思、诙谐夸张的造型、幽默的语言和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技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在当代中国画中,许多人物画的人物造型十分夸张、怪诞,变形程度更甚于某些漫画人物造型。在黎青看来,画家们的这种探索求变,为中国人物画创作融入了现代派造型艺术元素,新颖脱俗,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夸张变形是漫画人物造型的基本手法,但水墨漫画与变形的中国人物画造型还是有所不同。“水墨漫画人物更加注重人物的神态及心理刻画,以形达意,延伸和强化作品主题。较之传统人物画造型,它更加诙谐、洒脱,更加个性化。”

  水墨漫画离不开笔和墨。即使再好的题材和构思,离开了笔墨,也就不能称其为水墨漫画了。“由于水墨漫画家中很少有人是中国画科班出身,多属半路出家,造型能力偏弱,对笔墨技法的掌握也较生疏。因此,当前水墨漫画好作品不多也就不足为怪了。”黎青说,必须虚心向国画家们学习,经常临摹国画作品,认真观摩各种中国画画展和画集,勤学苦练,才能尽快掌握笔墨技法,在造型上驾轻就熟。

  “要想把水墨漫画画好,掌握笔墨技法仅仅是基础。”黎青认为,水墨漫画造型要有独特的个性,切忌千人一面,照葫芦画瓢。因此,水墨漫画家应尽可能掌握多种人物造型手法,或写意大夸张,或工笔细致刻画,或兼工兼写,根据内容选择相适合的人物造型。“只有造型千姿百态,水墨漫画艺苑中才能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惠风和畅图》 黎青 画

  《吃寿面》 黎青 画

  中国文化精神不能丢 

  在中国,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1898年,谢瓒泰的《时局图》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被研究者称为“中国第一幅时事政治漫画”。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国漫画,近些年却走入低谷。

  “首要表现是漫画的阵地在缩小。漫画的主要阵地是报纸和刊物。如今,由于怕出政治差错,许多报纸减少或取消了漫画版。随着老漫画编辑的退休,加上负责漫画版的年轻编辑不懂漫画,造成劣质漫画满天飞,而真正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漫画作品却不多见。”黎青认为,动漫在我国的强势兴起,也挤压了漫画的生存空间。“这些年来动漫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但许多作品缺乏思想性和幽默感,直白、图解的东西太多,缺乏优秀的原创作品。事实上,动漫更需要以中国传统漫画为根基。”

  黎青认为,中国漫画应该更多地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素材和养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题材,如福禄寿喜、刘海戏金蟾、布袋和尚等民间传说和成语故事,完全可以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所说的传统漫画,其‘原创性’,最主要的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引申出来。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技法上甚至是构思上借鉴外国漫画的长处,用以丰富我们自身。但前提是,中国文化精神这条‘根’不能丢。”(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孟 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