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荣膺全国“时代楷模”称号

2014年04月01日 07:01作者:赵 琳来源:大众日报

“以前,我曾埋怨父亲,为什么女儿结婚都没给嫁妆,可长大后才明白,父亲的精神和意志,父亲的品格,是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是给我最好的嫁妆。昨天下午,中宣部会同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

  □ 本报记者 赵 琳

  “以前,我曾埋怨父亲,为什么女儿结婚都没给嫁妆,可长大后才明白,父亲的精神和意志,父亲的品格,是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是给我最好的嫁妆。”
  3月31日,全国道德模范李素芝为朱彦夫同志颁发“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朱向欣代表父亲上台领奖(右图),这是她的一段感言。
  昨天下午,中宣部会同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这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成为第一位全国“时代楷模”。
  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领导,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等领导参加现场颁奖。朱彦夫同志的四女儿朱向欣、原村干部张茂兴、村民张吉才现场讲述了朱彦夫同志的感人事迹,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入伍投身革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朱彦夫担任村支书时的助手张茂兴回忆起当年唏嘘不已:“别的村支书,只要弯腰随手抓起一把土,就能了解墒情。可老朱只能趴在地上,用残臂刨开土查看。我们看着不忍心,让他回家听汇报就行,可他发了怒:在家里指手画脚,能干好工作吗?”
  与朱彦夫家一墙之隔的老邻居张吉才说,1977年,他儿子生病住院,朱彦夫听说后送去了20元。“那时地瓜才四五分钱一斤,20元是一笔巨款了。”张吉才说,老朱就是这样,他干事业,意志比钢铁还硬;他对老百姓,心比豆腐还软。
  退休后的朱彦夫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发布仪式主持人敬一丹表示,朱彦夫不知流了多少汗,付出多少努力,才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握笔写书。一开始他只能把“人”字写得像烧饼那么大,最后终于写到了稿纸的方格里。他分明是用钢铁的意志写下了一撇,用热切的情怀写下了一捺。“今天,不管朱彦夫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为他树碑立传!”
  记者了解到,“时代楷模”是中宣部改进和规范全国重大典型宣传方式后首次命名的荣誉称号。朱彦夫是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全国第一人,也是中央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推出的首批重大典型之一。

    那些年感动我们的人和事:朱彦夫,精神永不过时

    大众日报评论:时代的标杆 光辉的典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