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陈宝成等涉嫌非法拘禁案风波①
让法律的归法律,舆论的归舆论
磨合
昨天,律师对陈宝成进行了第三次会见。陈宝成解释事发现场警方始终不管;参与处置此事的民警则称,警方因事态紧急不敢刺激陈宝成等人。陈宝成的家属和律师指出,警方有意夸大紧张情势并等待时间超过25个小时才实施解救,种种行为仍无法摆脱设局的嫌疑。(
转型时期,官民对抗似乎成了一个难以绕过的槛,临武城管打死瓜农事件刚有所平息,陈宝成等涉嫌非法拘禁案风波再起,事件当事人的媒体记者、法科生身份,加之“反抗强拆”、“警察设局”、扣押人质等一系列话题标签,使得网络舆论不断发酵,尤其江平等10位法律学者发起联合声明,大有誓把“舆论之火”烧到底的架势。
苏格拉底说,两恶并不能成就一善。在陈宝成等人看来,金沟子旧村改造是“恶”的,而陈宝成等人选择用自制攻击性武器,往司机身上泼汽油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与之对抗,无疑也是恶的。某些微博红人、专家学者不寄希望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大肆发布攻击政府、歪曲事实的言论,制造舆论攻势进行施压,这样的选择同样是恶的。如果一个抗拆媒体记者就可以伤人有理,非法拘禁他人无罪的话,那这样的“虚拟英雄”还值得我们推崇吗?
对于陈宝成等涉嫌非法拘禁案,一切争论应该围绕客观事实进行,让法律的归法律,舆论的归舆论。于公安机关而言,应该及时披露案情,于媒体而言,需要客观公正给予报道,于网民而言,需要理性看待独立思考。法律学者和微博红人有权利了解真相,但没有权力提前做出主观判决。如果几位法律学者点一把“舆论之火”就能把客观事实烧的遍体鳞伤,微博红人的强词夺理就能把非法拘禁司机的视频美化成和谐相处,一群自欺欺人煽风点火的灌水小号就代表民意的话,那么这才是陈宝成等涉嫌非法拘禁案真正的悲哀。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关注社会事件,借助网络表达诉求,这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也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每个人都有质疑和批评的权利,但前提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而不应是不辨真伪,任意随波逐流。专家和微博红人作为网民可信赖的人,更应该担当起“自媒体”的责任,从专业的角度分享信息和看法,如果这些值得信赖的人不尊重事实,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信口开河表达观点,“挟持”粉丝为自己的主观看法助阵,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制造出更多新的矛盾,长此以往便会失去网民的信任。
无论网民还是媒体,专家还是政府,都应该在法治的范围内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法治讲求公平公正,任何脱离法治轨道的“舆论审判”都是无效的,是对法治的漠视,也是对案件公平处理的阻碍。挖掘机是否强拆住房,陈宝成等人有没有对司机进行殴打、泼汽油、非法拘留,相信在证据面前,法律不会罔顾事实。让此案回归法治轨道,需要每一个个体对法治的信奉,唯有如此,法治才能还公众一个“看得见的正义”。
责任编辑:韦国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