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会心态:“微时代”的偏激与激化

2013年08月15日 08:43作者:来源:人民日报

法律执行不严、法治不彰导致不信任感加剧,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综合改革滞后,官员腐败、法律执行不到位损害群众利益,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严重等因素,都是造成偏执情绪激增的重要原因。

  法律执行不严、法治不彰导致不信任感加剧,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综合改革滞后,官员腐败、法律执行不到位损害群众利益,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严重等因素,都是造成偏执情绪激增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微时代”的匿名表达和碎片化书写,也成为情绪极化的助推器。

  

  

  “微时代”的成熟期还远没有到来。随着技术平台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利用全新的媒介形态表达立场,甚至进行观点的对抗和博弈。但如何在满足个体自由表达的同时,引导“微而不恶”,仍是“微时代”的重大课题。

  日渐严重的偏激与极化现象,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微博上有个段子,来自德国的留学生雷克在中国的微博上发现了大量负面情绪和过激言论,试图进一步探讨现象背后的现实问题。他在微博上举了一个例子:“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就被骂个‘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就被骂个‘洋五毛’。我说在家里换了个灯泡而已,被骂个‘没内涵的傻瓜’。”

  生活中,人们将这样的说话方式叫做“抬杠”或“挑刺儿”,而在“微时代”的网络话语空间,这样的表达背后,其实是一种已经蔓延开来的偏执与偏激,一种强烈的社会负面情绪。

  几天前,一篇《法治社会不容“微博先审判”》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针对网络上对李天一案的围观提出委婉的点评,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提醒是必要的,以之前的李启铭案为例,一句“我爸是李刚”引发爆点,网上一边倒地攻击李启铭,甚至要“拉出去活埋”。随着事件发展,偏执不断升级,“李刚有多处房产”、“李启铭将只判有期徒刑3年,监外执行”等声音在网上传播。即便在法院判决公布后,愤怒的情绪依然没有平息。耐人寻味的是,在观点传播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质疑“我爸是李刚”、“李启铭监外执行”的真实性,即使这些声音曾出现过,但很快被群体性的偏激盖过,被压到舆论漩涡的底端,直至完全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显然,法律执行不严、法治不彰导致不信任感加剧,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综合改革滞后,官员腐败、法律执行不到位损害群众利益,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严重等因素,都是造成偏执情绪激增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微时代”的匿名表达和碎片化书写,也成为情绪极化的助推器。“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往往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尤其匿名者更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这造成微博里骂声一片,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这就使得网上的言论趋于不同的极端,而复杂的观点难以展开。于是,扣帽子多于讨论、骂人多于说问题,此现象有蔓延趋势。”学者们谈及的极端表达,揭示出从偏执演化为“极化”后的危害。

  药家鑫案一审判决前后,“药渣”、“脑残”等极端攻击性话语频频出现,之后不久,“药家鑫为富二代”的言论更是激起网民的“仇富”心理,“该杀”之声犹如海啸。如果说网民的这种反应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网民对于两位学者观点的反应就体现出了群体极化表达的可怕。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评论案件时说,“由于平时情绪不好时会用手指砸钢琴键盘来发泄,药家鑫连扎受害人八刀,是他的一个习惯性机械动作。”一席话引发“群情激愤”,“我不知道,把刀从包里掏出来,又算什么习惯性动作?我诅咒李玫瑾这样的专家不得好死!”与此同时,另一位学者的评论,“他长的是典型的杀人犯的那种面孔,一看就知道是罪该万死的人。杀人犯长的都这样……”却引来追捧无数,网友评价:“那叫一个骂得漂亮,骂得酣畅淋漓。”

  “群体极化”的观点最早由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提出。这种观点指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该观点揭示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的可能性。

  当然,并非所有议题都会引发群体极化,只有当事件的某个方面触及社会情绪的“引爆点”,才会引起网民的集体围观与发声。那么,究竟什么会触及“引爆点”呢?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系统选取的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社会民生类舆情事件占28%,反腐倡廉类舆情事件占23%,社会安全类舆情事件占12%。值得重视的是,以前引发“爆点”的往往是触及民族情绪、违背社会伦理纲常的事件,但近年来,“仇官”、“仇富”渐渐成为新的“导火索”。

  当然,偏激也罢,群体极化也罢,并非绝无益处。由于“微时代”网络的匿名传播特性,以及群体表达的内心安全感,使得公众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民间舆论对事件的不断关注和推进,某种程度上也会给相关职能部门施压,推动事件得以公正处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必须避免偏激和极化引发的“多数人的暴政”以及从网上的群体极化演变为现实中的极端恶性事件,否则,网络监督的优势就会转变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伤害,带来负面效应。

  因此,预防过度偏执与极化,意见领袖应理性发声,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应尽早介入事件报道,增强实效性与可信性。当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健康的公共秩序更是根本之道。

  近期出现舆论情绪极化表现的部分网络事件(链接)

  5月22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7个乡镇的中小学生,在食用学生“营养餐”后,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一名网民提问“能收集10万个滚吗”之后,集中向一个明确却偏激的方向发展——要求地方政府一把手为此事下台。也有少数网民疑惑地发问:“问题到底出在政府身上,还是牛奶供应商身上?”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实际上,大通县的“营养餐”早已市场化。但正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政府和市场边界的模糊、市场招标环节的不够透明,导致了民众对“官商勾结”的痛恨。这使得此次营养餐事件中,网络民意忘记了法律和事实的准绳,轻易对涉事政府作出了“有罪推定”。

  7月份网上暴戾气氛上升。冀中星首都机场自爆案,精神病患者在北京朝阳大悦城、马连道家乐福砍人,四川宜宾精神病砍人,广西男子挥刀砍死计生干部……这一系列突发事件在互联网上大量吸引眼球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伤亡数字,严重危害了公共利益和安全。互联网上却一度出现为肇事者摇旗呐喊的声音,使得舆论中对正确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产生的扭曲,部分公众单纯把厌恶政府和滥杀无辜的行为简单画等号,这都是舆论场偏离的重要表现。

  8月3日,湖北武汉中山大道佳丽广场后面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十多名赤膊男子披麻戴孝,用门板抬着一具“尸体”在此示威,宣称城管打死人了,还将江汉城管某执法队门牌给取了下来。信息迅速传入网络后,有很多网民表达了支持,说这是“弱者的武器!”“小贩走投无路的结果”,网络上再次一边倒地抨击当地城管,要求查办,其中不乏讽刺攻击之言。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网友的预料,这竟是一起为了吸引眼球的“诈尸”事件,被打者并没有死亡,他对城管执法方式不满,召集亲朋策划了此次“城管打死人事件”,策划者在佳丽广场侧面躺了数小时后,因耐不住天气炎热,又“复活”了。 记者 刘阳 赵婀娜

初审编辑:王云峰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