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让职工体味尊严与幸福感

2013年08月14日 07:24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为了打冻煤保生产,一名员工三次推迟婚期;抢建董家口港,工人昼夜奋战,晚上缩在集装箱里睡觉……走进青岛港,记者被这样一个个细节打动,不禁想问:青岛港职工甘于奉献、埋头苦干的动力是什么?

让职工体味尊严与幸福感

——青岛港工人践行“中国梦”启示录(下)

□ 本报记者 李 媛 张春晓 本报通讯员 焦兰坤 张海强

 

 

  为了打冻煤保生产,一名员工三次推迟婚期;抢建董家口港,工人昼夜奋战,晚上缩在集装箱里睡觉……走进青岛港,记者被这样一个个细节打动,不禁想问:青岛港职工甘于奉献、埋头苦干的动力是什么?

  倾听一线码头工人的心声,成才、尊严、价值、幸福,这些闪闪发亮又带着美妙梦想的词汇,变得真实而充满力量。而这些,或许就是青岛港人屡创奇迹的动力源。

工资涨多少,工人说了算 

  每天早上,青岛港大港分公司机械四队的工人庞凤帅来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是否上了“龙虎榜”。8月8日,庞凤帅看到自己操作9号车以“2169吨”的成绩排名第一,心里为之一振。

  “这是公司的一种激励机制,车车竞赛,人人争先。”庞凤帅告诉记者,在青岛港,“多劳多得”的理念深入人心,每天自己干了多少活儿都会“亮”到墙上,既公平又清楚。全队每天都排“龙虎榜”,业绩前三名者上榜。“上榜就能额外获奖1分,1分就是1个工时,我纪录最高的一次一月获奖20个工时,额外奖励了360元。”庞凤帅说。  

  对码头工人而言,有尊严劳动、体面劳动,一份体面的薪水最有说服力。青岛港通过多种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为职工增资,并把“年年为员工增加收入”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连续24年34次涨工资。独具一格的是,青岛港涨薪有个原则:“先一线、后机关”。所以,青岛港一线工人的工资比一些管理人员工资高并不稀奇。

  “工资涨多少,咱工人自己说了算。”崔锡钰是前港公司流机队的一名普通装载机司机,他告诉记者,最近一次涨工资是去年10月,涨工资前集团给每名职工发了一张调查表,哪些岗位应该多涨、工资是涨在岗位工资上还是福利补贴上等问题,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集团再根据大家的想法确定涨薪幅度和侧重点。

  “因为集团政策倾斜于我们基本工资低的年轻人,所以去年我一下子涨了700多元。”崔锡钰开心地说,来港工作三年,现在月收入达5000元,再加上各种补贴,年收入7万元很轻松,“很满意也很知足,浑身充满了干劲!”

装卸工人也能评“职称” 

  青岛港西联公司的赵树双来自沂南,刚进港时,他一没学历、二没技术,而现在已拥有“高级技师”头衔,他的红光吊车“油改电”技术革新项目申请了国家专利。

  说起这些变化,赵树双发自心底地感慨:“我是青岛港学习培训机制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勤奋好学,赵树双很快从装卸工成为吊车维修工。让他没想到的是,2005年2月,公司安排他到湖北红光港机厂参加机械电器学习。一名农民工维修工,竟然坐着飞机去培训,这是他做梦也没想过的事。

  也正是在那一年,青岛港出台激励机制,技术工人可以像知识分子评“职称”一样考工晋级,甚至普通装卸工也能评“工艺师”,打通技术工人成才的通道。从最初的“初级电工”到“技师”,再到去年被评为“高级技师”,赵树双7年晋了5级,每提一档,工资和福利也相应跟着上调,他现在是公司的设备技术副主管。

  改革开放初,青岛港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6%,技术工人仅占28.7%,其中高级技工只占技术工人的9%,没有一名工人技师。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低、社会地位低成为那个时代码头工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职工队伍结构变为以6000多名知识分子、8000多名技术工人和9000多名农民工为主体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76%,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

  “我们搭建了‘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让职工感到港口真正重视他们、真心培养他们。”青岛港集团董事长郑明辉说,青岛港为全体职工构建了职务聘任等各类晋升机制,人人都有公平竞争、富有活力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从而激发了广大职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工想什么,领导都想到了前头 

  9月1号,张学利6岁的儿子就能在黄岛开发区实验小学上一年级了,他那悬了半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今年39岁的张学利是沂南人,现在是前港公司堆装队维修班班长,眼看孩子到了上学岁数,想让孩子在青岛上学便于照顾,可青岛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是个难题,从年初开始夫妻俩就为此发愁。张学利甚至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万一真上不了学,我们就只能回老家。”

  没想到,公司5月份就开始统计今年有多少适龄上学儿童,公司领导出面去黄岛开发区实验小学做工作,反复协调,最终该学校专门针对青岛港的农民工子女开了2个班,150名孩子全都在青岛上了小学。7月初,张学利接到人事部电话:“弄好了,别愁了,安心在这工作吧!”他心里那块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港口给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自己只有扎根海港、大干实干苦干。”

  如今,青岛港已经有1/8的农民工在青岛购买了住房,1/5的农民工子女在青岛上学,上千人开上了私家车,安家立业的梦想得到实现。

  在青岛港有一项保持了25年的制度从未间断过,那就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劳动调研,青岛港集团党政领导带领上千名机关管理人员,与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职工心声与诉求。8月1日,记者来到青岛港,为期一周的“夏练三伏”调研刚结束,“跟着职工顶着烈日铺锁链块,后背烤得‘滋滋’作响,但收获很大。”在董家口港区劳动调研的集团财务部郑伟很有感触地说,小组记录下了工人反映的问题,形成报告后就交上去。

  金牌工人、全国劳模许振超说:“在青岛港,职工想什么,怕什么,领导都想到了前头,将心比心,这换来了2.4万名职工的苦干巧干。这里形成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让职工体味到了尊严和幸福感。”

    托起“强港梦”——青岛港工人践行“中国梦”启示录(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