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工人践行中国梦启示录:同频共振托起强港梦

2013年08月13日 06:38作者:张春晓 赵君来源:大众日报

在青岛港,2.4万名海港职工将中国梦转化为自我具体行动,他们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学习钻研、创新创造、自我超越,创造并刷新了一个个世界纪录,以实际行动传递着时代正能量。

  原标题:同频共振,托起“强港梦”——青岛港工人践行“中国梦”启示录(上)

  全国劳动模范、青岛港西港公司党委书记徐万年(中)和工友在现场研究作业计划。

  ■编者按
  “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工人群体是一支重要力量。
  在青岛港,2.4万名海港职工将中国梦转化为自我具体行动,他们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学习钻研、创新创造、自我超越,创造并刷新了一个个世界纪录,以实际行动传递着时代正能量。
  个人敢做梦,港口能圆梦。青岛港工人群体普遍成才、实现梦想的背后,是青岛港搭建梦想阶梯,用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打造“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营造出一个充满浓浓亲情而又释放着创业激情的发展环境。
  企业为工人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工人在舞台上尽情发挥,这或许就是青岛港屡创奇迹的原因。
  □ 本报记者 张春晓 赵君 本报通讯员 焦兰坤 张海强

  1974年,24岁的许振超被一部样板戏《海港》吸引,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那时港口一年吞吐量不到2000万吨,装卸一艘1万吨矿石船需要近10天,他“异想天开”地想:“要是一天能卸完该多好!”
  如今,许振超的梦想早已实现,青岛港集装箱装卸“10小时完船保班”的振超效率声名远扬,今年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2.3亿吨,排名全国第四。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支6000多名知识分子、8000多名技术工人和9000多名农民工为主体的职工队伍。2.4万名产业工人竞相争当“中国梦”的践行者,2.4万名产业工人的人生梦想同频共振,共同托起将青岛港建成世界一流强港的“强港梦”。
从“老搬”到“金蓝领”
  “码头作业追求的就是人机分离,团队正在研制‘机械手’,代替人工卸船时‘挂钩’这一动作,解决集装箱装卸的安全问题。”8月2日,记者见到被称为“振超团队VIP”的张卫时,他正在和工友一起讨论新设计。
  “现在的码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以前那都是不敢想的事。”张卫也算是“老码头”,他感慨地说,今天的码头工人,不再是没文化、收入低、地位低的“老搬”,而是要做掌握技能绝活的“金蓝领”,大家平常谈论最多的是岗位创新劳动。“振超团队”不仅八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记录,仅2011年至今,就完成了技改200余项。
  看着“圆梦路线图”的“追寻目标”一栏,师傅王启峰郑重其事地写下了徒弟“乔伦”的名字。这是8月3日,记者在青岛港前港公司堆装队维修班主题班会上,恰巧碰到的戏剧性一幕。
  原来,乔伦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进港5年,但在工作中,他琢磨发明了钻夹便捷器、钻磨便捷器等五类万能钻磨系列工具,消除了维修工作中很多安全隐患,提高了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青岛港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项员工品牌——“乔伦万能钻磨系列工具”,奖励他2000元现金。
  为了鼓励员工创新劳动、提升效率,青岛港以员工的名字命名其创造的品牌,并按实际效果分级进行物质奖励,用职工的话说就是“名利双收”,比如以灌装效率创造者皮进军命名的“进军灌装”,甚至食堂做饭的大嫂都可推出自己的品牌“美琴大饼”。
  现在,青岛港拥有了1380多个这样的员工品牌和1800多个绝活,平均每17个人中就有一名员工品牌,每13个人中就有一项绝活,全港形成了一股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正是这些普通的桥吊司机、司磅员、维修工,用自己的行动开启了青岛港“秒的时代”“毫米的时空”。
从“庄稼汉”到“海港脊梁”
  在青岛港,一个信念深入人心——“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能成才”。尤其是这里的农民工,干出了名堂,成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
  在青岛港有一家“朱氏三兄弟”农民工,他们的故事还搬上了舞台。
  “我们一家八口都在青岛港,去年一年的收入50多万元,赶上老家镇上一家企业全年的利润。”老三叫朱广田,他越说越兴奋,向记者细数起他的“追梦史”。
  1995年底,老家在沂南浦汪镇的朱广田通过招工来到青岛港,从事货车煤炭装卸作业。在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的冻煤卸车现场,他和班组职工挥舞专用镐向车厢近20公分厚的冻煤发起“猛攻”,领导发现朱广田干活不惜力,脑子灵活,就让他当班长。“当时班里18个人,有12个是城市的,这就是咱青岛港的好处,不歧视农民工,只要肯干,就给你舞台!”
  在接下来的冻煤作业中,朱广田提出了“二次翻车”作业法,进一步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一年节省电费80多万元,2006年被集团命名为“广田清车”员工品牌。“集团领导亲自授牌颁奖,光奖金就6000元,还当上了副队长。”朱广田十分自豪。
  2007年,集团和朱广田签订正式合同,一家3口转为青岛市民。现在,朱广田一月能领到8000元工资,他在青岛购了房、买了车。尝到甜头的他,把两个哥哥都叫来。“大哥年龄大了,在门卫队,二哥在装卸三队当副队长,两个嫂子在后勤上班,我们是一个真正的港口之家!”
  不唯身份、学历,青岛港尊重农民工、培养农民工,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一样评职称,一样拿大奖……有9000名农民工像“朱氏三兄弟”一样,在这里扎根,成为“海港脊梁”。
  农民工徐万年20年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一个“庄稼汉”有一天会成为青岛港集团西联公司党委书记,会成为全国劳模。他说:“在青岛港,吃苦等于吃香,实干就等于实惠,有为就等于有位!在这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平等和自尊。”
敢于用“奇迹”刷新“奇迹”
  青岛港是一个产生奇迹的地方: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8次刷新世界纪录,铁矿石接卸“孙波效率”19次刷新世界纪录,工人研制出轮胎压胎机用“电钮革了大锤的命”,对矿石作业流程进行改造用“鼠标革了铁锨的命”……
  青岛港集团董事长郑明辉说,青岛港最大的奇迹是“人”,青岛港人不断自我超越,用“奇迹”刷新“奇迹”,这是一种“青岛港精神”。
  “雾天靠泊”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球没有一家港口能找到解决方法。而就在最近,青岛港信息中心的员工破解了“最核心的两大关键技术”,又一次成为行业领跑者。
  “一年中,按小时累计,青岛港有50天是雾天,雾天能见度低,而引航员在高达三四十米的大船上,仅靠自己的视线和经验发出指令,类似于‘盲靠’,一旦指令错误,就可能造成操控事故。”2002年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直接来到青岛港后,庄开宇现在是信息中心的主力,也是这次技术攻关项目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次攻关涉及船舶、光学、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世界前沿技术。
  “刚开始心中也没底,但青岛港的企业文化就是敢于创造世界奇迹,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庄开宇和团队成员反复摸索,排除了声浪、GPS等方案,终于找到了“曙光”——采用光学方式,利用“日全盲紫外线”技术和“成像技术”,目前这两大堪称“导弹级”水平的技术,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我们进行了大量模拟试验,爬着20多米高的软梯,到深海航船上开展了20几次现场实测,经过3个多月努力,7月底进行技术测试时,靠泊距离和靠泊位置与正常天气停靠标准相比,误差仅1米!”庄开宇说,第一套产品计划年底面世。
  “青岛港正在从‘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转身,广大职工是推动港口攻坚克难、转型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将中国梦具体为一天天的苦干实干、一次次的岗位创新,一次次的自我超越,成就了个人梦,也托举起了青岛港的强港梦。”郑明辉说。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