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3年08月16日 06:35作者:宋学春 田丰来源:人民日报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这是青岛港的用人理念。宋春彩是青岛港集团“巾帼十大标兵”,她的丈夫王召利“名头”更响——“全国优秀农民工”、公安部消防局“执勤岗位训练标兵”、“青岛市劳动模范”。

  原标题: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代先锋)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这是青岛港的用人理念。在这里9000多名农民工跟其他的技术工人、知识分子一样,没有歧视,没有偏见。他们快乐地工作着,努力地拼搏着,他们的人生梦想没有因为“农民工”三个字而搁浅……

  模范夫妻的“幸福梦”

  有岗位、有尊严、有价值、有体现,幸福的感觉发自心底,幸福就是工作的动力

  镜头一:

  8月5日,11点50分。青岛港港务工程公司董家口食堂里一派“壮观”场面:近千名工人打饭、用餐,秩序有条不紊……这个食堂,每天午餐需供应馒头83屉,米饭37屉,炊事人员上饭上菜全是一溜小跑,灶上炒菜一炒就是两个半小时。“食堂就是职工们的加油站,吃饭这段时间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做出可口的饭菜,营造温馨舒适的就餐环境,是我们最大的责任和心愿。”正在忙碌的食堂管理员宋春彩说。

  宋春彩是青岛港集团“巾帼十大标兵”,她的丈夫王召利“名头”更响——“全国优秀农民工”、公安部消防局“执勤岗位训练标兵”、“青岛市劳动模范”。两人堪称一对“模范夫妻”。

  2006年,宋春彩带着3岁的儿子,从农村老家来到青岛。此前,王召利已在青岛港工作了11年。作为职工家属,宋春彩成为港工公司生活服务中心的一名炊事员。“起初也不适应,比如将角瓜切成菱形片,我就切不好。只好下班后在家继续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春彩从洗餐具开始,学消毒、洗菜、切菜、炒菜、做面食,逐渐对食堂所有工作得心应手。因表现出色,2010年,她被调到董家口食堂做管理员。

  “港工公司是建设单位,食堂跟着工地走,工程干到哪里,她们服务就要跟到哪里。”王召利说,“到了董家口后,因为离家远,春彩每周只能回家两次。我以前不会做饭,但现在,用我们儿子的话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娘儿俩都特别爱吃我做的红烧猪蹄。”

  谈到自己的丈夫,宋春彩也是一脸的幸福。“他们消防的工作比较特殊,经常会遇到紧急任务,一忙起来就没有准点。每回通电话,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爷儿俩,你放心’。”

  宋春彩说:“召利很顾家,但他工作拼命也是出了名的。他是集团技术比武‘三连冠’的全能冠军,也是消防战斗员的‘训练标杆’。有一次,单位领导打电话让他5点前到单位,有紧急任务。召利放下电话就出了家门,打车到了单位。我们一家很少打车,更何况家离他单位就五六站地,坐公交也来得及。我那时刚来青岛,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埋怨他‘把领导的话当圣旨,自己老婆的话都不听’。事后他跟说我,‘任务不等人,自己必须提前到岗’。我后来成了港口的职工,发现周围的同事都是把港口当家一样,我也明白了召利说的‘只要在岗位上肯干、好好干,就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我们夫妻都是农民工,是青岛港给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机会,给了我们成长圆梦的舞台,让我们‘名利双收’。如今,我们在青岛买了房,买了车,孩子也在城里上学。我娘常说,我们姐妹几个就我离得远,但却最让她省心。”宋春彩说。

  “你幸福吗?/青岛港人给你肯定回答。/有岗位、有尊严、有价值、有体现,/幸福的感觉发自心底,/体现价值才有意义。/幸福就是工作的动力,/如何回报才是主题。”这是宋春彩自己写的诗句,也是这对“模范夫妻”的幸福宣言。

  一家八口的“尊严梦”

  我们一家8口在青岛港工作,一年收入加起来有50多万元。在这里,农民工不受歧视,特有尊严。

  镜头二:

  朱广祥家,墙上挂满照片。除了儿子儿媳的结婚照,还有一张照片“引人注目”。照片上有8个人,朱广祥三兄弟夫妇和他的儿子、女婿,每个人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那是去年中秋节公司给我们拍的合影。我们一家8口在青岛港工作,一年收入加起来有50多万元,快赶上老家一个小企业的利润了。”三弟朱广田自豪地说。

  在青岛港,一提“朱氏三兄弟”,几乎无人不晓。去年青岛港集团的职工艺术节上,一部反映他们故事的小品剧《实话实说》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1995年,兄弟三人先后来到青岛港,都在前港公司干装卸工。如今,大哥广祥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到了前港公司门卫队工作。广林、广田分别担任装卸二队、三队的副队长。广田还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山东省百佳农民工之星”等荣誉。

  “这里风刮不着,雨淋不着,还有空调,多好。”在门卫岗亭里,朱广祥描述现在的工作环境。“虽然工资比在一线少了些,但工作强度确实降低了。每天下班后,回家抱抱孙女和外孙,很幸福。”

  来青岛港之前,朱广祥下过煤窑、干过砖厂、水泥厂,“赚钱不多,还不好要,没少受冤枉气。”后来,听先来的三弟说青岛港好,自己也来了,“当时也没想到会在青岛扎下根。”

  朱广祥今年50岁,去年公司组织体检,查出了高血压。领导照顾,让他退出一线干门卫。“我一直都没啥症状,多亏公司每年组织体检,要不这病还真发现不了。现在高血压已经控制住了。”

  “朱氏三兄弟”名气不局限在青岛港,在沂南老家,他们同样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朱广田妻子黄春莲的哥哥在县城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大概四五年前,有一次我哥问起广田的工资,我想了想说是5000多,我哥不信。其实,我还是少说了呢。”黄春莲笑着说,“后来我们家花十来万买了辆‘荣威’,比我哥开的车还好,他这才相信,青岛港的农民工不可小看啊。”

  “在青岛港,农民工不受歧视,特有尊严,与正式工一个单子发钱、一个平台学习、一个标准当干部。此外,青岛港还规定,炊事、绿化等岗位需要招工的,优先安排在岗农民工的家属。要是单位不好,谁会让自己老婆孩子兄弟姐妹也来干活啊?你说是不?”朱广田说。

  在朱广田看来,尊严还体现在青岛港把农民工当成企业主人翁来培养,政治上有地位,工作上受重用。“集团每年召开两次职代会,都有农民工代表,我就是其中之一。去年职代会上,我提了一个建议,我们公司需要增加一辆洒水车。集团经过调研,不到半个月就兑现了。”

  3000老乡的“事业梦”

  在这里,起点低不等于没机会。只要用心、用脑、用力干,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镜头三:

  8月1日,在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举行的职工创新成果展上,抱着一个发动机教学模型的张法胜颇受记者“欢迎”。一口浓重的沂南乡音,自始至终的满脸笑容,张法胜向记者介绍他的创新成果的同时,也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微笑是因为发自肺腑的激动。我从一名农民工拖车司机,逐步成长为车长、班长、技术副主管、技术主管,是青岛港为我打开了一扇圆梦的门。”

  44岁的张法胜是两个孩子的父亲。2005年到青岛港,当初的梦想就是“能打工挣到钱,还掉一屁股外债,见到人能抬起头来,能让老婆孩子衣食无忧”。

  仅用两年时间,张法胜就还清了1万多元的外债,并在老家翻新了瓦房。后来,靠着青岛港集团的优惠政策,两个孩子来到黄岛上学,妻子也被安排到公司的生活中心工作。

  “最初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我体会到了劳动改变一切的喜悦。”张法胜说,他利用集团、公司和队里开展的每一次学习培训、考工晋级、技术比武机会,勤学苦练,不仅在集团技术比武中取得了名次,还在青岛市的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二名,获得“青岛市技术能手”称号。

  “在这里,起点低不等于没机会。我只有初中文化,但我从徐万年等一大批先进模范身上发现,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可以成才。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成为高级技师,拿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张法胜说。

  青岛港西联公司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徐万年,同样来自革命老区临沂市沂南县。从1989年开始,青岛港支援老区建设,开始在沂南招农民工。沂南县政府驻青岛办事处就设在青岛港。“从最初的300多人,到如今的3000多人,‘沂南老乡’在青岛港的队伍不断壮大。其中涌现出‘正县级’农民工徐万年、党的十八大代表皮进军等先进模范人物。”办事处副主任魏伟平介绍。

  采访中,许多农民工不约而同地把徐万年当作偶像,“自己的梦想就是要像徐万年一样”。记者把这个信息告诉徐万年,他显得很平静。“我一个农民工能走上今天的领导岗位,不是因为我来自哪个地方,更不是因为我有多大能耐,而是因为青岛港有一系列育人用人的好政策,给农民工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大舞台。在这里,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有了舞台就要去奋斗、去拼搏。”

  徐万年说:“在青岛港工作,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我坚信,农民工只要在港口用心、用脑、用力干,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干出精彩人生!”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