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台 张先

2013年10月12日 18:33作者:来源:大众网

张先,今年46岁。作为一位从事25年广播宣传工作的高级编辑,他从事广播剧创作却是因为一次挫折和巨大的精神压力。1987年,张先迈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的大门,分配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满腔激情地怀揣新闻理想,兢兢业业从事起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担任山东台驻青岛记者站记者那段时光,他忙碌采访,孤独听涛;在山东台专题部办公室里,他伏案编辑,挥汗如雨;在山东台新闻夜班编排值班的两年里,他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声情满齐鲁

——记山东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高级编辑 张先

  2012年9月24日,第12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新台址演播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出席观看,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晚会气氛热烈,饱含深情,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是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创作的又一次大检阅。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特殊“账本”》获奖。该剧主创代表、编剧张先站在颁奖舞台的中央,在璀璨的灯光下,再次捧起沉甸甸的奖杯……

  张先,今年46岁。作为一位从事25年广播宣传工作的高级编辑,他从事广播剧创作却是因为一次挫折和巨大的精神压力。1987年,张先迈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的大门,分配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满腔激情地怀揣新闻理想,兢兢业业从事起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担任山东台驻青岛记者站记者那段时光,他忙碌采访,孤独听涛;在山东台专题部办公室里,他伏案编辑,挥汗如雨;在山东台新闻夜班编排值班的两年里,他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从普通记者到节目组组长,到社教部副主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新闻部副主任,张先以“铁肩担道义”的坚守与执著,关注现实,贴近生活,采写了大量优秀新闻作品,获得20多个省级、国家级新闻奖。他参与创办的《山东纵横》、《热点论坛》、《新闻焦点》等栏目,多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栏目。他组织策划的《重走长征路》等大型采访活动,开山东台跨省异地采访报道的先河……

  正当张先酣畅淋漓地体尝广播新闻工作的成就和快乐,准备再展身手,有一番大作为的时候,2000年底,他由山东台新闻部调到文艺频道主持工作,担任山东广播文艺频道总监。工作变动给张先带来重大挑战:过去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对广播文艺一窍不通;原先是个新闻业务干部,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不仅张先本人面临巨大压力,很多人也并不看好这个年仅35岁的外行总监,更不会想到日后他会成为全国广播文艺界众所周知的领军人物。

  隔行如隔山。半路出家的张先每天安排好日常管理工作,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闷了大半年,阅读广播文艺书籍,恶补文艺理论知识,收听音乐、歌剧、曲艺、广播剧,边学习,边摸索,边工作,慢慢打开工作局面,并深深爱上广播文艺事业。短短几年时间,广播文艺频道发生华丽嬗变。

  张先认真研究文艺广播发展规律,按照专业化、类型化、对象化对节目类型和内容进行精心改版,着力打造新型文化娱乐广播媒体;重视精品节目的创新和生产,先后有12件作品获得中国广播文艺奖、广播剧奖一等奖,5件作品获得省精品工程奖,获奖名次之高、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前所未有;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不断提升文艺频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子,举办12场大型文艺演出、文化活动,60多场流行歌手歌友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坚持开放办台,广泛吸纳社会参与,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办展现新时期大学生风采的《大学校园》节目,在泉城路设立透明直播室,充分展现广播魅力;广告经营创收水涨船高,不断攀升,吸纳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文艺频道管理与经营在全国同类广播媒体中名列前茅。

  丰富的工作阅历、生活的积淀,使张先观察社会有了独特视角,发现生活由表及里,为广播剧创作奠定一定基础。

  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先生说过:“我喜欢在静静的夜晚,独自欣赏这样的艺术。它确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能触动人的情感深处,使人心驰神飞,使我们的世界在闭目静听中, 化成万千生动的面貌。”这样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便是广播剧。广播剧作为特殊形式的戏剧,是声音的艺术,它用声音讲故事,以人物对话为基础,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加强气氛,推动剧情发展,演绎矛盾冲突,听声赋形,凝想形物,达到戏剧效果。中国广播剧经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90年代市场经济两个变革时代的洗礼和推动,出现过前所未有的辉煌。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从1996年起将广播剧列入评选范围。从此,广播剧创作、播出和收听出现高潮,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广播剧是广播综合艺术的最高形式,是一个广播媒体综合实力、创意能力、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山东广播文艺频道在广播剧创作上有着传统优势和影响力,创作生产的广播剧曾连续4届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3年,张先主政广播文艺频道后,他们的广播剧《中国院士》参评“五个一工程”奖却名落孙山,评选竞争的激烈和严格,给他带来巨大精神压力。

  压力产生动力。从不服输的张先开始了对广播剧创作的学习与研究。作为中国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标准极高,作品要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对于刚刚从事广播文艺宣传工作的张先来说,文学素养需要提高,创作规律需要探索,创作思维需要改变,其难度可想而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张先开始广播剧创作的补习。他听过大量的广播剧作品,阅读研习了许多剧本,看了很多电影、电视剧脚本。在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后,张先怀着朝圣的心情小心翼翼开始了广播剧创作。

  2005年开始,张先和同事蒋倩着手考虑广播剧题材的选择和剧本创作。在缺剧本、缺编剧、缺资金的情况下,他们先后筹划了儿童、新农村建设、反腐倡廉等多个剧本,都没有突破主题表达表面化。后来,他们被山东省吕剧院新创作的吕剧《补天》深深吸引了。该剧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8000名山东女兵奔赴新疆,献身边疆建设的感人事迹。他们从原作者手里购得剧本版权,连续找了两个编剧进行剧本改编,结果都不满意。他一咬牙,干脆自己上。3个多月,张先白天处理频道日常工作,抽空与蒋倩商量剧情,晚上创作写稿。他们把剧本当做要攻克的高地,一点点儿硬啃:剧情重新构建,人物增添删减,深化故事情节,把吕剧唱段变成对白……张先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慢慢掉开了头发。为了精益求精,锤炼出自己的队伍,张先要求,除主要演员外请,导演由蒋倩担纲,录音合成、音响效果全由文艺频道和技术部人员承担,他要打造一支真正属于山东台的原创广播剧团队。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月照天山》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感人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在全国138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跻身优秀作品奖。《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给予高度评价。

  有了良好开端,便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9月21日,第11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山东广播文艺频道以“菜王”王乐义支援新疆建设推广大棚蔬菜为背景,创作的4集广播连续剧《情满昆仑》再获优秀广播剧奖。得到消息的王乐义兴奋地给张先打来电话,连说想不到“戏匣子也能摆弄出大营生”,激动地邀请主创人员到寿光三元朱村去做客,“摆场大席,喝场大酒,好好感谢感谢”。为了写好这个剧本,张先和同事蒋倩二进三元朱村,翻阅近100万字资料,采访多位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专家和民俗顾问,增删数次,五易其稿,最终写成这部被称作“充满艺术感染力和鲜明时代精神的优秀广播连续剧”。《情满昆仑》制作完成后,先后在上海、新疆、江苏等10多家省级电台播出,引发热烈反响。

  《特殊“账本”》是2010年底张先和蒋倩联手创作的又一部优秀广播剧。该剧从一个善良的谎言开始:地下工作者被捕前交给目不识丁的妻子一本《共产党宣言》,骗她说这是一个账本,一本能让“天下穷人过上好日子的大账”。围绕这个“特殊剧本”,各种角色粉墨登场,反动派穷凶极恶,革命者英勇斗争,劳苦大众不断觉醒。这部优秀的广播剧题材独特,情感饱满,思想深邃,画面感强,制作精良,犹如电影大片的感觉,充满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以全票获得第12届“五个一工程”奖,列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文学教案。

  检视张先的广播剧作品发现,十几年的新闻功底为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更能精准地把住时代脉动。他的作品一般会选取当下的重大题材、热点问题,不同历史变革时期的代表性事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独到而精致的艺术处理,小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宏大的题材得到集中表现。他善于巧妙地设计场景转换,运用音响效果,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强烈的戏剧氛围和真实的艺术情景。同时,以一种正向的笔调进行艺术描写,充满正气、神气和地气,表现人生,反映现实,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充分展示对现实社会理想和人生的期待,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树立山东广播剧“鲁剧”品牌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形象。

  2011年7月,山东广电体制改革,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和山东有线电视中心整合重组,成立山东广播电视台。张先依依不舍离开干了12年的广播文艺频道总监岗位,担任山东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进入另一种工作状态,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即便如此,他没有放下对广播剧的钟爱。作为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秘书长,他一直关注研究着广播文艺,尤其是广播剧的发展态势。他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广播剧发展的忧虑。他说,广播剧现在更像没落的贵族,主要靠政府支持,缺乏市场追捧,市场化程度太低,产量不足,难以吸引好的人才和剧本,面临困境。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培育市场,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才能焕发生机。

  认真收听张先的作品,常常会有直抵内心的触动,就像眼前伫立的这个人,有丰沛的思想、新闻的刚性、文艺的柔情,闲适的气度、家国的热忱、人文的情怀。他的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温馨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在声音中领悟艺术的价值和真谛,感受广播剧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在闭目静听中心驰神飞。

主要成果:

  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月照天山》(2007)、《情满昆仑》(2009)、《特殊“账本”》(2012)

  中国广播奖一等奖:《永远的红岩魂》(2002)、《古柳新绿话琴书》(2003)、《路过天堂》(2003)、《欢乐八方》(2004)、《黏糊成一派,魅力永相传》(2005)

  山东省精品工程奖:《中国院士》(2004)、《星星点灯》(2006)、《泉城好人》(2009)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