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 齐淮东
2012年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众日报高级记者、特派记者组副组长齐淮东与同事逄春阶合写的消息《台儿庄古城:舍了房产换遗产》被评为三等奖。从业20年,这已是他获得的第5个中国新闻奖了,其中三年两获一等奖,另有12件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因为业绩突出,2009年,齐淮东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10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成为山东新闻界第二位、平面媒体首位长江(记者、主持人)系列获奖者。同年,还被评为首批“齐鲁文化英才”。
新闻精品的不懈追求者
——记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副组长、高级记者 齐淮东
2012年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众日报高级记者、特派记者组副组长齐淮东与同事逄春阶合写的消息《台儿庄古城:舍了房产换遗产》被评为三等奖。从业20年,这已是他获得的第5个中国新闻奖了,其中三年两获一等奖,另有12件作品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因为业绩突出,2009年,齐淮东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第10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成为山东新闻界第二位、平面媒体首位长江(记者、主持人)系列获奖者。同年,还被评为首批“齐鲁文化英才”。
常怀感恩 党报是我成长的家园
大学毕业进入报社,从业20年,经历了大众日报农业部、经济新闻部、总编室、特派记者组4个部门,报社和所在部门领导、同事对齐淮东的成长提供很多帮助。点点滴滴,他铭记心头。比如齐淮东与同事李海燕一起采写的、为大众日报摘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首金”的通讯《这个头,带得好》,就是2005年“五一”期间,总编辑傅绍万在值夜班间隙向同值夜班的他当面点题、分析,然后经报社领导和同事反复研究形成报道方案。从初稿形成到定稿发表,历时近一个月,大小改动近百次。
大众日报社老社长韩喜凯说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对于并非名校毕业的齐淮东来说,自感来到大众日报这个人才济济之地已属不易,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支持,更让他感恩于心。大众日报是有着悠久、光荣历史的省级党报,承载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奉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0年来,齐淮东除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外,更注重创造性劳动,尤其是原创新闻精品是他的至爱。为此,无论当记者还是干编辑,无论普通一兵还是部门负责人,他始终扎根新闻采访报道一线,奔波于齐鲁大地,用心体验,笔耕不辍。
执著追求 扎根一线创精品
身为记者,最大的追求应该是什么?齐淮东认为,是新闻精品——新闻,唯其观点精准、写作精到,方有吸引力、感染力,方能产生积极的舆论引导和影响作用;记者,只有不断奉献新闻精品,才对得起这个神圣的职业,也才能成就自我,奉献社会。
初入报社,齐淮东被分配做农口编辑,主要工作是编发驻地记者和通讯员来稿,对自采稿件的质与量并没有硬性考核。他私下给自己立了个“规矩”:每月都要写出独立构思、深入采访的“好稿”来。偶尔完不成,就会深深自责。
1998年6月,齐淮东走上一版编辑岗位。在总编室他显得挺“另类”,版面编辑没有写稿任务,夜班工作又非常辛苦,但他抽空就往外跑,不是写新闻,就是写言论。
1999年5月,山东省委决定总结推广海尔集团的管理经验,编辑部派齐淮东去青岛采访。当时海尔集团在国内外已颇有名气,对他这个“小记者”并不怎么待见,而当他用3天时间写出一份详尽的采访报道方案时,最终以诚心打动了对方。随后,他和同事在海尔集团一呆就是半个月,挖掘出一批鲜活生动的新闻故事,带回报社7篇日记体通讯,每篇后面附着海尔的管理理念。这组总标题为《海尔告诉我们什么》的系列报道发表后,其清新、扎实的风格让读者眼前一亮,不少企业家剪下来,当资料收藏。作品后来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事、朋友向他祝贺时,他还不知道。回济南当天,年轻力壮的他竟因疲劳过度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没等回家就进了急诊室。这种情况又发生两次,有一次是在单位被救护车拉走的。
在总编室工作8年半,值班之余,编辑部策划的重头报道经常交给他或由他组织采写。身兼两职,辛苦加倍,收入不增,但他乐此不疲。
责任于心 不重“位子”重佳作
如果说写好稿是记者的本职追求,那么努力以精品佳作提高舆论引导力,则源于党报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3年,大众日报提出“新闻强报,特色立报”、“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群”等全新办报理念,致力于提高舆论引导力。当年8月,重点报道组成立,4名记者从近30名业务骨干中选拔。已任总编室副主任两年多的齐淮东报名竞岗,民主推荐以第一名票数入选。这个选择又让很多人跌破眼镜:一个关键岗位的中层干部,何苦争着去当一个“扛大活”的记者!
2004年初,重点报道组改为特派记者组,齐淮东兼总编室副主任、特派记者组副组长,2007年起任专职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5年多时间,他策划和组织采写了大量配合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体现编辑部意图的重头稿件,光是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就拿了6个。
主持日常工作后,齐淮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带队伍上面。他带队伍有个特点,就是率先垂范,几乎每次重头报道都打头阵。2007年,特派记者组仅重头系列报道就推出12组,被命名为全省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他被评为大众报业集团十佳业务主管。近5年多,特派记者组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成绩突出,涌现出全国新闻宣传工作系统重大典型、当代好记者陈中华,多人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
致力创新 记者永远在路上
新闻是创新的事业,精品是创新的成果,创新则是对新闻把握能力的综合考验。
2005年对王乐义的宣传报道,就是对创新能力的考验。4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寿光市考察时来到三元朱村,了解到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发明、推广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广大农民在他带领下发了大财,由衷地称赞:“王乐义这个头带得好!”
总书记对王乐义带头作用的肯定,就是对其先进性的肯定,编辑部决定重磅推出介绍其先进事迹的典型报道。这项采访任务又交给齐淮东。让他犯难的是,王乐义这个典型推出多年,屡经报道,如何出彩?他和同事绞尽脑汁,商定从“新”字上做文章:报道形式创新,主标题和小标题使用直接引语,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报道内容创新,写人不造神,通过深入挖掘王乐义并不“完美”的细节,勾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最终,王乐义这个老典型在他们的笔下焕发新意,通讯《这个头,带得好》一举夺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开大众日报中国新闻奖“夺金”先河。
让他赢得第二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同样体现了齐淮东敏锐的新闻发现力与创新能力。2007年9月,他在诸城采访时,紧紧抓住“以县市为单位集中连片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这一全国首创之举,在独家报道中简明、清晰地提炼出新闻事实及其深远意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薛国林撰文说:“其写作特色对于打造短而活且有深度的消息报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齐淮东来讲,创新无止境,亦无边界。刚进总编室干编辑,他负责办起“经济视点”专栏,创新思路,坚持“经济报道事件化”,并广开新闻源,让更多的年轻记者在这里找到发挥的舞台,很快成为一版的一大“亮点”;《山东农业大学不评职称了》是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他编稿时打碎原作,并和作者一起挖掘新素材重新组合,将消息打磨得焕然一新;2003年初,他负责牵头创办《新闻纵深》版(《今日关注》前身),从版式到内容不断出彩,很快赢得读者和业内人士好评;2006年初,在全国轰动一时的网络新闻——《温总理相隔10年来山东农村,还穿着那件冬装》,是他值夜班审照片时“灵光一闪”,对比10年前随温家宝采访留下的老照片发现的,被国内多家晚报、都市报和门户网站转载或引用,网上转载量超过20万次……
主要成果: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个头,带得好》(2006)、《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2008)
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海尔告诉我们什么》(2000)、《山东农业大学不评职称了》(2001)
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山东的思路与实践》(2005)、《山东区域发展“一体两翼”再探析》(2008)长江韬奋奖(2009)
责任编辑: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