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运:做“大”培“强”,让德州变产业名城
对接国内外500强,引起高端制造业,德州将主攻大产业、培植大企业、狠抓大项目。今天,参加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接受大众网专访,就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产业名城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省人大代表,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在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参加德州代表团分组审议。
大众网济南2月22日讯(记者 王静 赵乾)对接国内外500强,引起高端制造业,德州将主攻大产业、培植大企业、狠抓大项目。今天,参加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接受大众网专访,就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产业名城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大众网: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效益,以“双轮驱动”推动工业由大变强。您是如何理解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德州今年有何规划?
陈先运:姜大明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是一个科学务实、切合实际、体现民意的好报告,特别是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符合中央要求,更加符合山东的实际。对德州来说,发展实体经济就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突出抓好投资、载体、环境三个关键,全力实施“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四大工程,培植百亿级龙头企业,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万亿级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区域竞争优势明显、发展特色突出的产业名城。
大众网:对于这“四大工程”,您能详细地介绍一下吗?
陈先运:在德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实施产业振兴四大工程。一是主攻大产业。充分发挥各产业推进办公室的主导作用和各县市区的主体作用,强化产业对接、产业招商,特别注重加强与央企、国内外500强、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积极引进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招商区域上,内资重点突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外资重点突出欧美、日韩、港澳台和华侨华人商圈,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强化激励机制,加大督查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尽快把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就是培植大企业。实施“1351”工程,制定扶持政策,培植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骨干企业。抓好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产业园)”,促进企业升级发展。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引导骨干企业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弥补短板,补齐缺项,完善链条,在合作共赢中加快发展。
三是狠抓大项目。按照“建设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洽谈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一批规模大、层次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实好项目专家评审、联席会议和落地保障线三条制度,建立项目评审、手续办理、问题协调解决“一条龙”服务体系,形成项目落地建设快速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是搭建大平台。把市经济开发区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战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业功能分区,推进集约集聚发展。搞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园区规划的衔接,形成3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高标准的产业政策,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相结合,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提高园区进入门槛,推进园区高端、高质发展。按照“九通一平两化”标准,把“10+3”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一次性建设到位,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和服务水平。
大众网:众所周知,德州扒鸡和太阳能产业已经在国内知名,德州又提出了建设“产业名城”,我们的初衷是什么?“名城”的内涵是什么?
陈先运:不久前召开的德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产业名城的目标。这一目标,其实就是立足德州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为重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抓手,以持续大力度推进10+3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要任务,以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效化为方向,提升产业层次,建设特色突出的产业名城。我们力争将德州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和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尽快形成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支柱产业高端发展的新格局。
大众网:广大网友非常欢迎您来做客,并期待今后与您有进一步地交流,请您向广大网友们讲几句话。
陈先运:衷心感谢大众网,也感谢广大网友以及各界朋友对德州的关注,衷心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德州,共同见证德州的发展历程,欢迎大家到德州作客,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