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淘汰落后没有“休止符”

2013年10月25日 07:09作者:徐锦庚 刘成友 孔祥武 曹树林 卞民德来源:人民日报

随着“霾”这个环境公害日益为人共愤,另一个名词也越来越成众矢之的:落后产能。山东省经信委产业政策处处长陈竹君介绍,2010年以来,山东淘汰落后产能共涉及职工5.64万人,各地“因企制宜”,基本都实现了妥善安置。

  原标题:山东:淘汰落后没有“休止符”

  随着“霾”这个环境公害日益为人共愤,另一个名词也越来越成众矢之的:落后产能。而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这“三高”,便是落后产能的代名词。

  “三高”,既是生态环境的杀手,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拦路虎。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

  然而,当面对着一座座高炉、一根根烟囱、一台台机器,还有那一双双含泪的眼睛,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淘汰落后”这4个字决不只是办公室里的一堆报表,决不只是一串数据的增减,它极为沉重,又极为艰难。

  山东以断尾求生的决绝,自我加压,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环境保护是命门”

  淘汰落后,政府有动力也有压力

  如果把发展比作一辆赛车,把环境容量和能耗空间比作一箱汽油,按照过去的跑法,最多能跑500公里。可现在要你跑1000公里,怎么办?枣庄市几年前就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一箱油”理念,破解之道就是转方式、调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于是,2007年11月,枣庄市一次性爆破了9条年产10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以淘汰量之大被誉为“中国水泥第一爆”。留存的影像材料,清晰地还原了当年那个震撼的场景:随着一声巨响,9条立窑生产线轰然倒地,现场腾起上百米高的尘烟,遮天蔽日。

  淘汰落后产能,山东不遗余力。尤其是2010年到2012年,山东需淘汰的落后产能任务共涉及349户企业,实际上却有1122户企业淘汰了落后产能,是国家任务的3倍多。国家设定的淘汰落后产能目录仅涉及19个行业,山东省将其扩大到39个行业。

  如此大的动作,政府的动力从何而来?

  由淄博市的经历,或许可以管中窥豹。这座以化工、建陶为主的老工业城市,以前经常被形容为“大烟囱,冒黑烟,晚上星星看不见,一年吸掉半块砖”。工业布局不合理,工艺设备水平低,粉尘、异味、废水重度污染,一度让淄博变成了“死城”。

  淄博痛定思痛:“环境保护是命门”。命门,意味着你过得了这个关,就生;过不去这个关,就会被边缘化。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表示,山东省能耗和污染物存量高居全国榜首,2012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3.89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0还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排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当前和今后,山东省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异常艰巨。”

  尽管如此,对淘汰落后可能造成的GDP下滑,仍然是政府的重要考量。

  对一个省乃至设区市而言,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直接冲击或许不太明显,但到了县(市、区)和乡镇,尤其是经济薄弱的县和乡镇,情况则完全不同。济宁市经信委副主任张文生说,这项工作越到基层阻力越大、难度越大。“别看企业不大,可大部分都是乡镇税收的主要来源,当地的老百姓也从中得益,不少地方不愿关,想缓几年再说。”

  “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可以更新设备、上新产能,可我们是旧的要淘汰,新的上不起。”一位乡镇干部坦言基层的苦衷。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巡视员王兆春介绍,山东堵疏结合,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流程再造、品牌建设等方式引导企业转产转型。2010年以来,除国家下达的9.7亿元奖励资金外,省级财政安排资金3.67亿元,市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1.86亿元,专门用于扶持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实质上是“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山东淘汰落后产能的成果显示,在几组关系的较量中,后者占了上风。

  一些受访者建议,现行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主要是按设施公称容积考虑,即“上大压小”,而这并不完全符合一些行业的实际。“比如生产一般钢和特种钢就应该区别对待,特种钢规模必然比一般钢小,可附加值大。建议国家从安全、能耗、环保等指标要求方面综合考虑,更加科学地界定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

  枣庄市经信委主任李建勋认为,淘汰落后产能要放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高度,不仅落后产能要淘汰,一些过剩的先进产能也要淘汰。“要把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与事后认可、个别认可相结合,与新上项目审批相结合,鼓励地方政府主动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算大账,不看一时看长远,政府有干头。

  壮士断腕不流泪

  转型升级,企业有阵痛也有奔头

  淘汰落后,壮士断腕,几许叹息几许泪。

  对企业来说,无论何种产能,只要能继续创造利润,企业就不愿意主动淘汰。更何况,这些落后产能大都曾经是“先进”的,是企业起步壮大的基石。说拆就拆,谈何容易?

  去年8月8日,在起重机的轰鸣声中,山东泰山钢铁集团两座420立方米高炉开始拆除。尽管盛大的拆除仪式看上去像是在过节,很多职工却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被拆除的4号炉、5号炉是集团的“功勋炉”:服役12年,累计实现利税12.9亿元,创造利润8.6亿元,为企业发展壮大、职工的幸福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泰山钢铁集团副总经理、市场总监邵书东说,两座高炉能耗高、不环保,随着企业经营目标改变,必须淘汰。

  山钢集团金岭铁矿铁鹰钢铁有限公司两座320立方米高炉的拆除,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两个高炉于2004年投产,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达4亿元。为避免扬尘,2010年又建设了1400米长的地下送料通道,并新上脱硫和余热采暖发电设施,总投入达4000多万元。

  如今,这些投入都打了水漂。拆除当天,一些老职工泪如雨下。矿长刘圣刚在职工面前硬撑着不哭,其实心里在流泪。“拆除了两个炉子,产值减少一半,等于两条腿砍掉了一条,你说疼不疼?”刘圣刚说。

  如果说拆炉炸窑、淘汰落后,是时代为企业唱响的一曲悲壮的“挽歌”,那么,压旧上新,增效减排,则是企业为时代奏响的谋求转型升级的嘹亮的“进行曲”。

  无论是迫于经济大环境的压力,还是缘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企业经历淘汰落后的阵痛之后,大都脱胎换骨,获得了新生。

  淘汰落后让枣庄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尝到了甜头。6年前集中爆破拆除9条机立窑生产线,每年减排粉尘7000吨,减排二氧化硫900吨。而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粉尘排放不到立窑的一半。现在年销售收入是原来立窑的6倍,上缴税收是立窑的5倍,员工收入是立窑的4倍。

  市场机制在企业淘汰落后中发挥了杠杆作用,使淘汰落后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2007年前后,普通钢铁的经营形势到达顶峰,之后不断下滑。泰山钢铁决定逐步由生产普钢向生产世界短缺、山东空白、效益更好的不锈钢转型。泰山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守东说,现在企业年产普钢400万吨、不锈钢100万吨,但产值各占一半。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工业实现利润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5.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不降反升,由大向强,似乎是这种努力的明显佐证。

  转型升级再出发,痛在一时,乐在后面,企业有奔头。

  一拆一建总关情

  民生为先,保饭碗更要保子孙

  一座座笨重庞大的窑炉,凝结着企业感情,牵涉着职工福利,更关乎当地环境保护重任,以及万千百姓的健康福祉。淘汰落后产能,里里外外,牵连的都是“民生”二字。

  拆除生产设备,等于砸了职工“饭碗”。政府和企业压力最大的就是职工安置问题。

  早在剩余9台立窑要拆除前几个月,山东淄博锦宏水泥公司就不断有职工找总经理沈祥平,沈祥平向大家保证,一定“有活儿干、吃上饭”。企业成立了专门安置小组,规定一家两口人都在本企业工作的,必须保证一人上岗;单亲家庭、困难家庭职工,必须保证分流上岗。企业为此还成立了一个帮扶基金,企业拿一半,干部拿一半,共30万元,用于对困难家庭进行帮扶。

  如今,偌大厂区已经变成200多亩空地,只剩下老办公楼孤零零地矗立在厂区北部,沈祥平一年多来主要精力就是忙职工安置。609名职工,一部分分流,一部分“养”起来,一部分短期待岗,一部分年龄大的“胡子兵”被派到外地干几年就该陆续退休了。

  山东省经信委产业政策处处长陈竹君介绍,2010年以来,山东淘汰落后产能共涉及职工5.64万人,各地“因企制宜”,基本都实现了妥善安置。

  拆炉炸窑,受益的是当地居民百姓。曾经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淄博,对环境保护、淘汰落后的要求,已经成为共识。“挣钱的是老板,受害的是老百姓。”淄博市经信委副主任于明磊的话,道出了淄博人对好山好水好空气的期盼。

  “原来到济宁市区,从东边进来是一种味儿,从西边出去又是另一种味儿,坐在车上不用睁眼就知道到哪儿了。以前老跟孩子说蓝天白云,可是孩子很少见过,这几年不一样了,蓝天白云经常出现。”张文生说。

  枣庄中联不只是个水泥厂,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水泥工业生态园。厂内没有灰尘飞扬,而是花香扑面,鱼儿戏游在万余平方米的水域,可谓“三季有花四季青,三面环山一抱水”。

  以前的枣庄中联可不是这样。“那时候方圆几公里,都是扬尘,树叶都是灰的。”公司党委副书记冯相德说。把水泥厂建在花园里,周边群众自然就生活在花园附近,如今中联实现了这个梦想。

  然而,在更多情形下,周围居民与企业落后设备的关系,远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充满“既爱又恨”的纠结。

  爱缘于利——济宁张山水泥厂被9个村庄包围在中间,涉及9000村民。水泥厂800余名职工,基本上都是周围的村民。多年来,张山水泥厂为周边村庄打机井修路、通自来水、建校舍、架路灯,照顾困难家庭,即使下岗员工家属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恨缘于害——工艺落后带来的粉尘排放令村民苦不堪言,门窗不敢打开,被子不敢拿出来晾晒。“进厂走一遭,白衬衣变成了灰衬衣,刚洗过的脸变成了灰头土脸。”家住附近的厂办主任张培正体会最深刻。当时,投诉张山水泥厂的电话几乎天天有,甚至打到了环境保护部。

  张山水泥厂几百名职工最终坦然接受下岗再就业这一现实,并被妥善安置。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已经超越了以往“宁愿毒死、不愿穷死”的认识局限,在眼前的短期利益与子孙后代健康幸福之间,毅然选择后者。厂长张怀森深有感触地说,群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不可能再延续原来的生产方式。“早转型,大伙都不闹心了。”

  看看身边越来越美的环境,算算健康账、幸福账,群众有盼头。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