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执法科长眼中转调路:从遭白眼到座上宾

2013年11月27日 06:40作者:马景阳 杨学莹来源:大众日报

48岁的张向亮,是淄博市淄川区经信局节能减排管理局节能执法科科长,从2007年成立节能减排管理局以来,就从事淘汰落后产能、节能监察工作,见证了一个工业大区的转调之路。淄博是老工业城市,淄川则是淄博的缩影:“两高一资”企业多,省、市重点监控的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就有86家。

  48岁的张向亮,是淄博市淄川区经信局节能减排管理局节能执法科科长,从2007年成立节能减排管理局以来,就从事淘汰落后产能、节能监察工作,见证了一个工业大区的转调之路。“最大的感觉是,推节能,以前遭白眼,现在受欢迎了。”11月23日,他对记者说。
  淄博是老工业城市,淄川则是淄博的缩影:“两高一资”企业多,省、市重点监控的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就有86家,都是“煤老虎”、“电老虎”。高峰时,山东约1/3的水泥产能在淄博,其中80%在淄川;占淄博工业能耗1/7的建陶行业,80%也在淄川。
当年,淘汰落后如“打仗”
——“张口一谈,人家就撵你走”
  节能减排管理局成立后,第一场战役就是拆水泥立窑。一个立窑投资上千万元,挣钱又容易,开出山就挣钱,一听要拆,老板们红了眼。“去企业,张口一谈,人家就撵你走。电话威胁、投诉上访的都有。”
  “企业分散在各个镇村,我们节能执法科5个人,由局长挂帅,分成两组,每组一辆车,一跑就是一天。一进厂门,一脚粉尘,皮鞋就看不见了,整天灰头土脸。”张向亮说。
  “没办法,遇到不配合的企业,就整天泡在那里。要不然就先转别处,一会儿再回来。最多的时候,一家企业一天跑6趟。”
  磨破嘴皮讲政策、说趋势、晓利害,也托熟人说情,一个来月下来,总算第一家企业签了拆除协议。这是淄博兴佳水泥厂,2008年拆除了立窑,领了省里第一批节能补贴60万元。其他企业一看大势已定,陆续签了协议。当然,并非一切都顺利,2009年,淘汰“小钢铁”时,最后3家就是全区联合执法强制拆除的。
  就这样,到2010年,淄川拆除了13家水泥企业的25条立窑生产线,削减水泥熟料产能200多万吨。
  第二场战役是拆除3米以下的水泥磨机。水泥磨机一台投资上千万元,利润10%-20%,企业很不情愿,联名到区经信局抗议。但因为有前期的立窑拆除,而且政策允许企业将产能置换为3米以上磨机,比第一轮是省劲了。2012年底,淄川如期完成了任务,淘汰了35台3米以下磨机。
  目前,淄川区的水泥企业整合至29家,明年准备进一步整合成12家,产能缩减至1500万吨。
现在,企业请我们帮着找节能路子
——“企业认识到了,不挖潜没效益”
  一方面靠“拆”淘汰落后设备,一方面靠“提门槛”来倒逼企业升级。
  对同为耗能、污染大户的建陶行业,2010年,淄川区政府出台新的行业准入条件,企业不上大布袋除尘器、二氧化硫在线监控等设施,就通不过11部门的联合验收。有的企业投不起,只好转行了,淄川区建陶产能一下子由年产5亿平米缩减到3亿平米。
  不仅是水泥和建陶,张向亮手头有一个表格:2007年-2009年,淄川区还取缔小炼铁21家、小石灰窑321个,关停取缔砖瓦企业124家;关闭矿山企业63家,关停小耐火、小陶管44家……
  “这两年,淘汰落后不那么费力了,我们把重心放到了促进企业搞节能技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上来。”张向亮说,“从运动式的‘拆’转为常态化的‘促’。现在,企业认识到了,不挖潜没效益。”
  在节能监察中,他们发现,现在所有的建陶企业都安装了变频器、余热回收装置。全区23家企业与相关机构签订了清洁生产技术合同,76家省市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能源审计工作。
  “现在,企业希望我们去搞节能监察,帮他们找出漏洞。不少老板问其他企业怎么节能,让我们推荐专家把脉。”张向亮说。“我们科同时也负责节能技术推广,看到哪家企业电机没有用变频,我们建议加个变频器,一年节电30%。”
  2012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为1.96吨标煤,比2008年的2.37吨标煤降了17.2%。2007年,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少得可怜,而2012年全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230天,已是天壤之别。
  “我作为淄川的一名普通市民,也是直接受益者。以前,在张博路骑摩托车,粉尘呛得人睁不开眼。小建陶集中的双杨镇一带,树叶几乎常年见不到绿色;车停在路边半小时,就可以画‘沙画’了。现在,蓝天白云又回来了。”张向亮说。

  原标题:从遭白眼到“座上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