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志愿填报有效性的五大技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一个人做选择的关键取决于获得的信息,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实际上你占有的信息多少以及质量高低就决定你报志愿的科学与否。一般来说,我们所谈及的高考志愿填报信息主要有高考政策信息、报考学校信息、报考专业信息、本省招考信息、所在中学信息、目标高校所在省的教育政策等六部分构成。
(一)分类收集信息,提高填报科学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一个人做选择的关键取决于获得的信息,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实际上你占有的信息多少以及质量高低就决定你报志愿的科学与否。就像买衣服的时候,如果你只有一件衣服可买,基本没有什么选择,当然可能风险很大,也许买得好,也许买得不好;当你有很多选择、有很多件衣服可以买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比较选择一个更适合你的,但同时也会带来另外的问题——太多的选择也会有很多风险。那么当有太多选择的时候怎么办?这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就是说要以获取信息的质与量为基础。
我们从信息使用价值的角度将所获得的信息分为三类:第一类信息是必用信息,指必须要用的信息,比如现在有8所学校、10类专业可能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是可以参考的;第二类是参考信息,也叫备用信息,备用信息就是在必用信息选择都不成功的情况下,还需要有一些扩展的信息,比如我选择做警察,那就要将警官类院校列入必用信息,但最终可能会因身体、政审等其他因素而不能被录取,这个时候选择备用信息,可能跟警官院校不一定完全对等,但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法律类的高校,那么这类高校可以成为备用的选择;第三类是无效信息,这部分信息需要剔除,不用考虑,否则考生会因有太多的选择而迷失方向。因此,将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这样就会将很多无用信息淘汰掉,只在必用信息和备用信息中进行筛选,学校、家长和学生要学会进行这种分析。
必用信息、备用信息、无效信息怎样进行区分,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外部来看,所选择的专业或学校其未来可选择的行业会有哪些,我们有句俗话“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行业对一个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是否必用信息或备用信息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行业的选择,考生要分析哪些行业对自己更加适合。另外一个判断标准就是职位的选择,找工作最后会落到职位上,比如是做会计还是做技术,同样是在IT行业,你可以做会计,也可以做专业的技术人员等。因此,考生志愿的选择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行业的选择,另一个是职位的选择。
第二,从内部来看,区分信息的标准就是社会心理学里选择职业或填报志愿所依据的三大要素,即价值观、职业兴趣和能力。首先是价值观,价值观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所谓价值就是“什么是对你最有用的”,价值的核心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通俗来讲价值观是指你工作是为了挣钱,还是愿意做奉献,还是喜欢与人打交道等。任何一个人,他的职业成功与否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他的价值观,价值观会影响其走过的一生的路。其次就是兴趣,做什么最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价值观付诸实践的动力所在。再次就是能力,比如你选择音乐领域作为职业,如果你对唱歌根本就不擅长,而只是兴趣而已,那么唱歌从能力上就实现不了。如果你不擅长表达,或者你的性格比较急躁,那么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不适合,即使走上了教师岗位,最终也很可能不是个称职的教师。可能考生不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清晰地了解上述标准,那么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尝试一种“人物访谈”方法或叫“生涯人物访谈”方法。比如,学生会想“我适不适合做会计呢?”那么他可以去拜访一个会计,了解会计是做什么的,可能会计就会告诉他一天的工作状况,会告诉他自身的一些经验与感受,比如会计可能会说“虽然会计这个职业看起来很好,但是一天到晚跟数字打交道,会很枯燥”。又比如,学生想选择幼师这个职业,会想“幼师社会地位偏低,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可能在访问幼师的时候,幼师会告诉他“做幼师会特别快乐,对一个小孩子今后的成长起到的影响作用非常大”。正在从事该职业的人会把其从事这个职业的感受和经验告诉你,这是一个具体的、可以感受的信息。因此,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涯人物访谈来选择,大致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能力是否适合所选择的职业。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系统工程,信息是任何一个系统的重要基础,在填报志愿前,分类收集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提取后,应用到自己的志愿填报环节中。一般来说,我们所谈及的高考志愿填报信息主要有高考政策信息、报考学校信息、报考专业信息、本省招考信息、所在中学信息、目标高校所在省的教育政策等六部分构成。
1.高考政策信息
高考招生政策是国家和地区有关招生工作的具体规定,是各级招生主管部门及招生高校必须共同遵守的,可以在每年的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门的网站查询到。它包括:招生的条件、招生计划、体检标准、照顾政策、助学政策、保送生政策、自主招生政策、填报志愿的细则和投档的原则等信息。全面、准确地掌握高考招生政策,特别是对报考条件、优惠政策、录取批次安排、录取程序、投档办法、高考体检指导意见、高校录取规则等含义的准确理解,是每一个考生和家长必须掌握和理解的重要信息。
2.报考学校信息
(1)报考学校的基本信息。招生高校的基本信息包括:所填报高校的自然状况及是否是国家重点院校(如985高校、211高校等)、重点专业,学校所处的省份地域,建校时间,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情况,高校的助学条件,学费与住宿的费用以及毕业后的考研条件,等等。一般来说,国家重点院校及专业在招生的录取分数线上明显高于一般院校。招生院校所处的地区也与录取分数线相关,一般的是内陆及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的录取线相对较低;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的院校录取线相对较高。高校的建校时间长,学校的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较强,专业实力较强,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是考生报考的热门院校和专业,其录取分数线也相对较高。
(2)报考学校的录取信息。招生高校的录取信息是指近年来招生高校在本地区高考中具体的录取情况,包括该招生高校近年来在本地区招生的录取分数线,每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是否有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以及招生人数与历年的招生数有无变化等情况。这些信息对考生填报志愿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报考学校的录取规则。招生高校的录取规则包括:招生高校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考生录取的分数级差,在分数级差中是志愿级差优先,还是专业级差优先;照顾加分政策的执行情况;招生高校对外语或相关科目成绩的要求及某些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等等。这些信息都将对不同分数线的考生是否能被所填报志愿的高校、专业录取产生重要的影响。
3.报考专业信息
可以根据学科对专业进行初选,依照初选结果了解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需要学习的主体课程和相关课程有哪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4.本省招考信息
本地区招生信息主要指:近3年各类高校在本省的招生总人数,特别要清楚自己所要报考的科类中本科、专科的招生人数;文史类、理工类中本科、专科各批次分别招生人数,以及往年各批次高校本科、专科录取率;近3年本省高考总升学率,文史、理工类的升学率;近3年高校在本省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哪些学校录取第二志愿考生,录取的是什么专业,分数是多少;当年的报名人数和前几年的人数相比的增减情况,以及当年本地区的模拟考试成绩情况等。
5.所在中学信息
考生所在中学近几年的报名人数文科多少、理科多少,实际录取人数、重点高校、一般本科、专科的录取人数各是多少,当年的报名人数和前几年的人数相比的增减情况及当年的模拟成绩情况,考生本人的模拟考试成绩及排名位置等。掌握这些信息,将有效地对考生实力做出正确的评估,增强志愿填报的针对性。
6.目标高校所在省的高等教育政策
这个是广大考生容易忽略的也是不大会去考虑的一个方面,目前许多省份在高等教育领域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来扩大考生选择的匹配度。比如专科毕业生可以通过省里组织的统一专升本考试来升入本科学校就读,也同样弥补了高考发挥不佳带来的遗憾。
(二)结合职业发展,选择目标地域
案例1:理科考生张磊,当年高考分数比本科一批批次线高了十几分,一心想到北京、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上学,本科一二批次全部填了北京和上海高校,结果一所院校也未投上档,无奈,只好上了上海一所三本批次的独立学院,在学费支出上大大超出了事先的估算。
(晨雾点评:眼界放宽一些。在分数没有足够竞争力的情况下,不妨到西南、西北读读书)
近几年,不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院校所在城市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热衷于报考“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或其他沿海开放地区的院校,甚至一些发达地区的很多考生只认准本地高校,非本地高校不报,其他城市的高校均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从而使某一地区的高校录取竞争更加激烈。在志愿填报中考生和家长存在的这种浓郁的地域情结,对于高考成绩在分数上没有绝对优势的考生来说,弊大于利。案例中该考生非北京、上海不上的偏执心态,笔者以为实不可取。特别是在考分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这样报考更是因小失大,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不能说该考生的选择是错误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他的最佳选择。单纯以地域为标准选择高校可以说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其实很多“地理位置不好”的地区也不乏部委属名牌重点高校和办学特色鲜明的二本高校,其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在全国也都是名列前茅的,仅仅是地理位置不够优越,与北京、上海同层次的高校相比较,这些高校的入学门槛低一些。如果考生分数没有太大优势,与其在发达城市就读实力很弱,甚至刚从专科升为本科的高校,还不如舍近求远,以距离换分数,去“两北一南”(东北、西北、西南)选一所实力雄厚、办学有特色的院校。即使考分较高的考生,也不要太过挑剔,两眼也不要只盯着大城市,考分偏低的考生当然也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机会。
地域对未来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
经济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重点发展产业对当地求学、求职的影响。在求学方面,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实践机会,如果一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着一批可以提供给大学生实习的企业,那么可以在求学期间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二是开阔思维,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具有信息聚集、思维活跃的特点,在求学期间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使自己有更宽阔的视野,这也会对学生的未来求职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包括人文设施、人文资源、人文精神对求学的影响。每个地方往往具有不同的人文风貌、风土习惯,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要融入当地的人文环境中,接受当地文化的熏陶。而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拥有不同的文化经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生活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的饮食、气候、交通、安全等对当地求学的影响。大学求学四年,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如何,自然是父母十分关心的。跨地区的求学,在生活上,恰恰就在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适应性,这种独立性和适应性,也是未来职业发展十分需要的。
教育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教育培训机构等对求学的影响。教育环境的差距,更多体现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上,这影响学生是否可以获得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培训,享受社会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的差距,还体现在大学的校际合作中,在一些地区,大学较为密集,相互之间有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互选课程、学校可以互认学分,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教育环境的差距,还表现在学习风气、学习氛围上。相对来说,沿海地区高校的师资力量要高过内地,但是内地高校的学习风气可能好于沿海高校。
政策环境的影响,指一个地区与学生培养、服务相关的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就业政策等对学生求学和职业发展的影响。这包括政府奖学金政策、助学金政策,政府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及政府支持学生创业政策等。
在高考志愿选择时,要进行综合考虑。比如,有的人认为,经济环境越好,对学生求学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就越积极,事实却不尽然。一家IT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多年的招聘中发现,来自中西部重点高校的学生,其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超过沿海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的学生,其原因在于这些中西部高校的学生学习十分努力,由于校外实践机会少,把更多时间放在了打牢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并十分珍惜每个实践机会;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各种机会很多,这些学生把更多时间放到了校外,并在各种实践机会中“走马观花”,知识和技能就比不上内地学校的学生,当然,由于接触社会比较多,这些学生的交往能力、处事能力则更强一些。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