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委员联名提建议 设立基金发展“莒文化”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关于莒文化的发展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教授等6名十一届省政协委员联名建议设立山东省莒文化发展基金,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十一届省政协委员、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德增(右)接受记者采访。
大众网济南1月26日讯(记者 尹玉涛 王磊)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关于莒文化的发展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教授等6名十一届省政协委员联名建议设立山东省莒文化发展基金,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山东文化被泛称为‘齐鲁文化’,而实际上齐、鲁文化只是山东文化中的两个最被外界所知的代表,而作为‘齐鲁’文化源头之一的莒文化,却一再被忽略甚至被冷落。”今天下午,刘德增告诉大众网记者,在中国文化史上,莒文化曾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是山东文化的“根”,“但是目前缺乏对莒文化的深入研究,这是很让人遗憾的。”
为此,今年省“两会”期间,刘德增和山东大学教授王育济、曾振宇,聊城大学教授王云,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陈东,山东省博物馆杨波等6名十一届省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设立山东省莒文化发展基金的建议》建议。他们建议,设立山东莒文化发展基金,为莒文化的深度挖掘、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条件,促进莒文化资源加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优势,为文化强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莒文化不应被冷落,应与齐文化和鲁文化鼎足而立。”刘德增告诉大众网记者,莒文化的主体是东夷文化,出现了“毋忘在莒”等与莒文化有关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并陆续诞生了《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等一批文化名人。现在莒县陵阳河等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就印证了它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
“设立基金发展莒文化,这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相吻合的。”刘德增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壮大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附:6名政协委员联名的建议
关于设立山东省莒文化发展基金的建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文化是集各民族文化、宗教、礼仪、风俗等之大成,正因如此,她才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历来为我国的文化大省,山东文化被泛称为“齐鲁文化”。实际上,齐、鲁文化只是山东文化中的两个最被外界所知的代表,而作为“齐鲁”文化源头之一的莒文化,却一再被忽略甚至被冷落。
在中国文化史上,莒文化曾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一,莒地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莒县陵阳河、大朱村、杭头等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
其二,莒文化的主体是东夷文化,从文化起源、社会价值、历史影响的坐标来看,莒文化的历史地位应与齐文化、鲁文化鼎足而立。
其三,莒文化影响深远。莒国灭亡以后,莒文化特色并未丧失,且在与齐文化、鲁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出现了“毋忘在莒”等与莒文化有关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并陆续诞生了《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等一批文化名人。
随着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度发掘、研究莒文化陆续成为大家的共识。近年来,山东省和莒文化发源核心地区的日照市、莒县的各级政府也开始有所作为。
如,莒县建立了莒州博物馆、莒文化中心、莒州文街、东夷文明体验基地等文化项目,同时正在筹建莒文化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深度研究合作,举办了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并将研讨成果用于经济社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上。
但是,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莒文化的研究是一个长期、持续投入的项目,须举全省乃至全国之力方能成就,既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综合布局,系统研究,也需要一个科学的机制。为此,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高度出发,强烈呼吁设立山东莒文化发展基金,用于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挖掘、研究莒文化,面向全国社科界人士,设立若干相应课题。如:莒地文化遗址刻画符号的研究破解等。
二、面向全中国、全世界,大力推介莒文化。如:相关专题片的拍摄、研究成果及画册的出版、国内外莒文化交流推广活动等。
三、由山东省和国家级社科机构,发起、成立两年一次的“中国莒文化国际论坛”,将其打造成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论坛。
四、设立与莒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孵化基金,以文化带动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
相信莒文化发展基金的设立,将为莒文化的深度挖掘、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条件,进一步提升“莒国文化、滋养齐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促进莒文化资源加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优势,为文化强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马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