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蓝黄战略进入突破发展关键期
记者获悉,目前蓝色经济区内的海水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将带动全省海洋经济跨越发展。赴济南开会前,寿光市长朱兰玺代表与荷兰客户通话,进一步对接中荷农业合作示范园项目。
■关注两会·特别报道
□ 本报记者 李梦 贾瑞君 吴允波
蓝黄两大战略推进实施至今,已进入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代表、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突出‘蓝黄’两区主体战略地位”就是要进一步优化、配置发展要素,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园区集聚,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和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新途径,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引领我省区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发展。
谈起蓝色经济区建设,日照市委书记杨军代表津津乐道:按照蓝色经济区规划实施进程,日照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五个千亿产业集群,将明显提升日照市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随着现代派沃泰变速箱二工厂开工,日照市以威亚汽车发动机、派沃泰自动变速箱、岱摩斯汽车传动系统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千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已然成形。此外,钢铁、石化、资源加工和战略新兴产业等千亿产业集群目标同样前景可期。
“姜大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强力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全面启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和青钢改造搬迁,钢铁产业集群又给日照市增添了新动力。”杨军信心满怀地说。
“发展要素科学配置与积聚,引导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是‘两区’建设的抓手之一。”省发改委副主任、“两区”办常务副主任宋军继介绍,通过重点推进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物流及文化旅游和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现代物流及旅游10大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两区”迅速形成了发展的新亮点。
记者获悉,目前蓝色经济区内的海水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将带动全省海洋经济跨越发展。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内的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现代物流及旅游等5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均超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30%,积聚、集约发展效应非常明显。
赴济南开会前,寿光市长朱兰玺代表与荷兰客户通话,进一步对接中荷农业合作示范园项目。“寿光是蔬菜大市,这个技术项目对改变寿光乃至中国的蔬菜技术意义深远。”朱兰玺告诉记者,荷兰农业部门与寿光市联手打造中荷蔬菜示范园区,加强双方在蔬菜产业及技术领域的优势集成,推动蔬菜产业技术及产业链转型升级。目前,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已控股荷兰一间种子研发机构,收购一家农场,双方深度合作已有平台。在此基础上,中荷蔬菜示范园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园区示范、推广,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型孵化器和聚集区。
“企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园区化布局,在威海也走出了成功经验。”威海市长张惠代表说,当地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20个现代渔业特色园区,既是威海科学发展的高地,又是要素积聚的增长极。
近几年来,山东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园区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去年,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新增入驻企业400家,企业总数达到1300家,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新年伊始,省“两区”办又从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快特色产业园培育目标,建设好20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和高效生态产业园,推动现代海洋优势产业和高效生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是爆发性的,增长是几何级的。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两区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未来极具增长潜力。”东营市长申长友代表认为,黄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成立“可持续发展创新联盟”,设立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和农业环境野外实验基地,组织实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为黄三角地区、东营市发展储备了巨大的正能量。
统计显示,“两区”科技创新平台已达1202个,其中国家级178个、省级1024个。在这1202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里,依托企业建设的有935个,以企业为主联合设立的20个,占两区所有科技创新平台的近80%。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