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莱芜:借协作区实现大发展
莱芜虽小,但只要用好济莱协作区这个大的平台、大的机遇,用好省会城市的资源和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大的发展。刘士合:建设济莱协作区,从推动济南和莱芜一体化入手,抓住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必将大大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步伐。
莱芜市委书记刘士合
文/本报记者 闫秀玲 郭静 实习生 于梦羽 片/本报记者 王媛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让莱芜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报告提出:“出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济莱协作区实施意见。"
济莱协作区的概念如何提出的?对莱芜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如此机遇面前,莱芜作为钢铁立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城市,如何实现转调结构的华丽转身?1月28日,省人大代表、莱芜市委书记刘士合,针对这个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努力将莱芜建成济南的一个副中心
记者:今年报告中提到了将“出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济莱协作区实施意见”,省会都市圈的概念早已经提出,但今年多了济莱协作区的概念,您认为这对莱芜意味着什么?
刘士合:建设济莱协作区,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长远、统筹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莱芜这个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关心和厚爱,为莱芜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提供了强大动力。
济南是全省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拥有大量的优质资源,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条件。莱芜将充分利用好省会城市的各种发展资源、发展要素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省会的发展要素,济南能用,莱芜也能用。在协作区建设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在扩大开放合作中提升干部群众的思想境界,所以这个影响是全方位的。比如说,通过交通、通讯、产业等通道的联系,把莱芜和济南比较近地联系到一起。再比如以城市轻轨为主的连接线打开了,那么莱芜的房产、服务业、文化、旅游都活起来了。莱芜市是小地方、小市,占地面积小、人口少,总量少,不管从哪个方面讲都小。可是莱芜虽小,但只要用好济莱协作区这个大的平台、大的机遇,用好省会城市的资源和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大的发展。建设成为“大莱芜、强莱芜、新莱芜”,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记者:那莱芜面对重大机遇将会做何准备?莱芜的优势在哪里?
刘士合:建设济莱协作区,从推动济南和莱芜一体化入手,抓住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必将大大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步伐。与济南协作,莱芜的优势很明显。我们原来叫其劣势的东西现在有可能是优势。比如说,我们那些穷山恶水的地方,不长东西,但是它的生态好,空气好,原来的劣势不就成优势了吗?在建设济莱协作区方面,莱芜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交通优势,莱芜是距济南最近的市,与济南山相连、水相连、路相通;二是产业发展优势,莱芜工业基础较好,工业体系比较完整,钢铁等产业与济南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三是生态环境优势,莱芜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相对宽裕;四是资源能源优势,莱芜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电力资源充足。莱芜有电厂两个,铁路四条,还有莱钢,这些都是莱芜的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莱芜完全可以打造成为济南的一个副中心,成为省会经济圈的新的增长极,也会成为山东未来的一个增长极。
加快推进济莱通讯等一体化
记者:作为莱芜市委书记,在推进济莱协作区方面,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刘士合:莱芜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我们围绕这两个题目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地和省政府、省发改委、交通厅和省直的有关职能部门做好衔接和沟通工作。总的就是积极主动地融入济南、接轨济南、服务济南、共赢发展,找准深化济莱合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济莱通讯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外经外贸一体化等发展步伐,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先行区和区域协作发展示范区。一是希望在省级层面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强力推进协作区建设。二是希望本着务实推进、积极作为的原则,优先启动济南-莱芜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实现济莱通讯一体化,实施济钢产能向莱芜转移,加快建设以口镇新城为中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以雪野为中心的高端服务业基地,探索两地共用济南综合保税区的政策机制,尽快在协作区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希望加大对莱芜的政策扶持力度,给予莱芜市沂蒙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对现已出台和今后出台的省以上各类扶持政策,按照国家给予西部地区的政策标准,对莱芜市进行补助。在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方面,加大对莱芜的政策倾斜力度。
除钢铁外还须上大项目
记者:去年,莱芜强力推进“大项目建设推进年”和“招商引资攻坚年”,莱芜是钢铁立市的城市,为什么还要搞大项目建设?
刘士合:就莱芜来讲,最大的市情有两个:一是钢铁造成的结构单一。莱芜因钢立市、因钢兴市,钢铁一直是全市的主导产业,最高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占到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40%以上。目前钢铁仍占总量的52%,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不到15%,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经济总量小,实力弱。今年全市GDP完成635个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个亿,这与我们地级市的称号是极不相称的。
因此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一个就是调结构,一个是要扩容量、增实力、上水平。这既是现实性的任务,也是带有深远性、历史性的任务。结构怎么调?总量哪里来?还得靠加大投入。换句话说就是,莱芜的结构还得通过增量调整,在发展中调整,以新的更好更快的发展来促进调整。去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千方百计抓投入上项目,全市在建过亿大项目394个,计划总投资198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24亿元。在大项目的带动下,莱芜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有了大的提升,非钢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47.8%,比往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达到34.4%,提高1.6个百分点。今年我们将把速度和质量作为大项目建设的主线,确保全市新建投资过亿元大项目200个以上,过10亿元大项目40个以上,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努力在发展实力和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