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收入分配:打破“身份”的藩篱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握好体制改革与依法办事的关系,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代表委员们认为,在现行一些领域、行业中存在的“身份”差异,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程萍呼吁,当下,应填平横亘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人群之间的“鸿沟”,取消“身份”差异,促进收入阶层的起点公平。
□阚洪欣绘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握好体制改革与依法办事的关系,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代表委员们认为,在现行一些领域、行业中存在的“身份”差异,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因素。
“同一个人,干同样的活儿,收入差距却差一大截,差就差在‘身份’上!”1月28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董蒨委员说。在省直各大医院,正式护士工资、奖金加起来能拿五六千元,而聘用制护士却只有二三千元,对分配起作用的不是工作业绩,而是“身份”不同,很不合理。
“另一种‘身份’在公立和民营医院、公办和民办学校间的表现也很突出。”菏泽博爱医院院长钟国栋委员指出,“身份”是民营医院、学校人才发展的一大制约,很多优秀的医生、护士,刚在民营医院培养成熟手,一旦遇到有公立医院招聘,人就走了!甚至一些明明知道在民营医院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却还是要到公立医院去,即使工资比在民营医院低很多也去,图的就是个“事业编”背后的东西:民营医院退休按企业职工算,养老金、医疗保障、福利待遇等跟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有较大的差距。
“这种以”身份”定薪酬的现象很普遍!”山东隆泰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程萍代表认为,银行、保险业表现得尤其明显,同一岗位的收入少则差几倍,多则十倍、十几倍。从法律的角度看,是用工不规范的表现:一些企事业单位,利用就业压力大的“有利形势”,跟劳动者签订不平等的合同。近年来,这一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还有泛滥的趋势,以各种“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的方式出现。
“身份”的背后隐含着严重的福利差距,只有打破“身份”,把“身份”解决了,才能从法律上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程萍认为,“身份”的藩篱不除,人的活力就激发不起来。首先要纠偏,打破终身制、“身份”制,建立一套能进能退、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然后,是实行岗位薪酬制,定岗定薪,任何人在这个岗位、干这个活儿,就拿这些工资。这是西方成熟的经验,应该学习借鉴。
只有取消了“大身份”(所有制)的一视同仁,才能真正消除劳动者个体“小身份”的差异。钟国栋认为,从整个社会层面,收入分配改革应以推进市场化为切入点,全面放开市场准入,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投资渠道,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打破民资进入部分垄断行业壁垒,打破垄断带来的机会不公和分配差距,这既是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稳定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也是收入分配改革中重塑机会公平的重要一环。只有如此,才能逐渐消除垄断领域与其他竞争性行业间存在的收入差距,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
程萍呼吁,当下,应填平横亘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人群之间的“鸿沟”,取消“身份”差异,促进收入阶层的起点公平。改革的关键在于塑造公平的机会。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所有的人创造一个均等条件,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上,应逐步实现均等化,中低收入阶层就不会因为生存问题而接受较低的工资,这样才能让人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能够更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