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人物年表
1932年4月26日
生于安徽蚌埠,原籍山东潍坊青州。
1938年(6岁)
父亲于抗日战争中阵亡。与母亲流亡于湖北、陕西、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历经艰难,妹妹于逃亡中夭折。
1945年(13岁)
抗日胜利,就读江西金溪县立中学。
1946年(14岁)
定居湖北武昌,开始涉足中国传统画。
1948年(16岁)
考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
1949年(17岁)
只身随遗族学校来台,分发至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就读。
1950年(18岁)
发表新诗及短篇小说于《中学生》等杂志。
1951年(19岁)
以同等学历考进师范大学美术系。
1955年(23岁)
发表《为什么把日本画往国画里挤?》等文,揭开“正统国画”之争序幕。此为刘氏日后大量艺术评论之始。
1956年(24岁)
与师大同班同学李芳枝、郭东荣、郭豫伦等举办“四人联合画展”于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廖继春老师的鼓励下成立“五月画会”。
1957年(25岁)
代表台湾参加日本东京“亚洲青年美展”。首届“五月画展”于台北,掀起了台湾现代艺术运动。
1958年(26岁)
开始大量撰写艺术理论文章,鼓吹现代艺术。
1959年(27岁)
参加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法国“巴黎青年双年展”。参与尉天骢主编《笔汇》月刊编撰工作,与大批诗人,如余光中、楚戈、郑愁予,及音乐家许常惠、史惟亮、评论家姚一苇等相识,并同鼓吹现代艺术。思想由全盘西化转为中西合璧,开始采用石膏在画布上打底,在油画中加入水墨趣味。
1960年(28岁)
应聘担任中原大学建筑系讲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现代艺术中心”,因“秦松事件”受挫、解散。
1961年(29岁)
与黎模华女士结婚。受建筑学界材料理论影响,放弃油彩与画布,重回纸墨世界,倡导“中国画现代化”运动,并开发各种拓墨技法,以“拓墨”和“贴”(Collage)为主。撰文反驳徐复观《现代艺术的归趋》一文,引发“现代绘画论战”。
1962年(30岁)
参展西贡“第一届国际美展”,以及台北历史博物馆“中国现代绘画展”与“现代绘画赴美展览预展”。
1963年(31岁)
发明粗筋棉纸--刘国松纸,并藉此创造出自我独特画风。作品《云深不知处》,为香港艺术馆收藏,系作品首次为美术馆收藏。
1964年(32岁)
参展“当代中国绘画展”于非洲十四个国家巡回,及“五月画展”于澳洲雪梨、坎培拉等地。
1965年(33岁)
首次个展于台北台湾艺术馆。论文集《中国现代画的路》,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
1966年(34岁)
第二本论文集《临摹·写生·创作》,由台北文星书店出版。经李铸晋推荐,获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The JDR 3rd Found)两年环球旅行奖。应美国加州拉古拉美术馆之邀,举行在美之首次个展。赴爱荷华大学学习铜版画三个月,随后在美各地旅游参观四个月,在纽约旅居九个月。受范宽《溪山行旅图》震撼,作“矗立”系列作品。曾获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两年环球旅行奖金。
1967年(35岁)
应诺德勒斯画廊之邀,举行首次纽约个展,获纽约时报名艺术评论家肯乃德(John Canaday)好评,并与该画廊签约,成为代表画家。应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邀请举行个展。周游欧亚各国四个月后,返台,继续任教于中原大学。
1968年(36岁)
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发展成立台湾“中国水墨画学会”,继续鼓吹中国画之现代化。参展美国俄亥俄州马瑞埃塔学院艺术中心“主流'68”国际美展,并获“杰出画家奖”。获国际青年商会十大杰出青年奖。
1969年(37岁)
受美国“阿波罗八号”太空船由月球背面拍回地球照片之影响,开始“太空画系列”之创作,四年间创作400余幅。首幅《地球何许?》获美国“主流'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
1970年(38岁)
应美国威斯康辛史道特州立大学艺术系之邀,担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应邀为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绘制巨作《午夜的太阳》。
1971年(39岁)
应聘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迁居香港。首创“现代水墨画”课程。
1972年(40岁)
“五月画展”于美国戛威夷美术馆展出。随后着重在国外的展出,在台湾的活动逐渐停息。应聘担任台北第八届美展评审委员,及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参展作品评审委员。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
1973年(41岁)
创办“现代水墨画文凭课程”于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推广现代水墨创作。著名英国艺术史家苏立文《东西方艺术之会合》(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在英国出版,给予重要评价。开始全力探索水拓画技法。
1974年(42岁)
发表《谈绘画的技巧》一文,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之理论,引发大规模的讨论。(此文盖针对其任教香港中文大学时有同事提出“不用中锋就画不出好画来”的论调。结果招致一篇骂声。)
1975年(43岁)
法国巴版的“抽象艺术”一书,收录其作品《地球何许?》应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一年。
1976年(44岁)
于香港中文大学筹办及主持第四届亚洲国际美术教育会议;并当选国际艺术教育协会亚洲区会长。辞系主任一职,专心教学与创作。苏立文著《中国美术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Art),由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出版,将其列入创新一派。
1977年(45岁)
自选英国国联八位画家的亚洲区代表,前往加拿大参加“国联版画代表作”之创作。任香港艺术双年展评审委员。
1978年(46岁)
应聘担任台北市立美术馆筹备委员。纽约大学教授希诺瓦考(Conrad Schirokauer)著《中国与日本文化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ivilizations)将其列为台湾现代艺术之代表,并在书中引用其理论文章。
1979年(47岁)
应邀与欧豪年举办双人展于西德法兰克福博物馆。获国际静坐协会完美奖。1980年(48岁)应爱荷华州--伊利诺州艺术评议会之邀,任访问艺术家一年。并于各大学美术学院、教育电台及美术馆巡回演讲及教授绘画。应犹他州水彩画协会之聘,赴盐湖城主持工作坊,讲授现代水墨画,为期两周。
1981年(49岁)
应邀赴北京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之成立大会并参展。名列美国出版《世界名人录》。
1982年(50岁)
采用袁江笔法与水拓法相结合,完成《天池》一作,是一种新尝试。英国出版希诺考瓦《现代中国和日本》(Modern China and Japan)视其为台湾代表画家。
1983 年(51岁)
个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并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公开演讲;随后巡回展于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广州市广东画院、武汉市湖北省美术陈列馆、哈尔滨美术馆等地,并做多场演讲。
1984年(52岁)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国松画辑》。参加北京“第六届全国美展”,与李可染同时获得“特别奖”。个展于上海、济南、烟台、杭州和福州。
1985年(53岁)
首次应法国“五月沙龙”之邀,作品《沉入山的呼吸里》于巴黎大皇宫展出。应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学院之聘前往该校讲学两周,教授现代水墨画。
1986年(54岁)
个展巡回于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地。水拓画达于成熟境地,开始渍墨画的探索与试验。
1987 年(55岁)
个展巡回于长沙、潍坊、太原,结束第三次在大陆的巡回展。八月前往西藏旅游,成为创作系列西藏山水之灵感泉源,画风为之一变。
1988 年(56岁)
参展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国际水墨画展”。应邀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主办“水墨画研讨会”,发表论文《当前国画的观念问题》。
1989 年(57岁)
应邀担任北京“全国现代书画大赛”评审委员。应美国运通银行之邀,绘五届楼高之大画(1952×366公分)--《源》。
1990 年(58岁)
大型回顾展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并出版画展目录。
1991 年(59岁)
获李仲生现代绘画文教基金会“现代绘画成就奖”。
1992 年(60岁)
应邀出席台北市立美术馆“东方美学与现代美术”学术研讨会,发表《先求异,再求好)教学理论。六十回顾展于台中市台湾省立美术馆。十月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返台中定居,并任东海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62岁)
应广东珠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之邀,赴珠海举行“中国现代水墨画两岸两人作品展--刘国松与仇德树”展览。
1995 年(63岁)
赴法国参加巴黎台北新闻文化中心“台湾当代水墨画展”。
1996 年(64岁)
应邀担任台南艺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所长。台北历史博物邀请举办“刘国松研究展”。
1997年(65岁)
应邀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之“中国艺术大展”及研讨会。
1998 年(66岁)
应邀赴纽约参加古根汉美术馆举办之“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应德国文化中心之邀赴欧洲参观考察,并参加“展望2000--中国现代艺术展”。
1999 年(67岁)
自台南艺术学院退休。应台北市中山国家画廊之邀举办个展--“宇宙即我心”。赴比利时参加“台北当代水墨画展”开幕活动。
2000 年(68岁)
应邀赴成都现代艺术馆参加“世纪之门”艺术展览。应邀赴西藏大学讲学,并前往珠穆朗玛峰,出藏后左耳突然失聪。赴纽约举办个展。
2001年(69岁)
应邀赴纽约参加“无际中华”艺术大展,并访问华盛顿、旧金山等地。应成都现代艺术馆的邀请,举办“西疆扩远--刘国松画展”。
2002年(70岁)
“宇宙心印--刘国松七十回顾展”于新竹智邦艺术中心、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及广东美术馆盛大巡回展出。
高居翰说:“介绍刘国松要比介绍其他过去的大师们困难得多。”因为他的艺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还未准备让人作概括之论。我们可以看到,自六十年代以来,几乎每10年都看到他的艺术有新的拓展,不断地破坏与重建。这种不断质疑、勇于否定、敢于创新的态度,正是刘国松的艺术生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