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天成 终臻化境—简论于希宁晚年中国画艺术

2013年01月10日 16:02作者:来源:大众网

于希宁在他90岁的时候写过一首题画诗,“梅林花影乱,万蕊不为繁。先辈标风格,后人难脱樊。半生耕作苦,将老悟参禅。原作昆仑手,峰高见本原。” 在诗后他还写了一段题跋,阐明了自己艺术思想在晚年的重要变化,“画自有繁简之别,二者用之得当均非易事,笔简意繁更为难,而最可贵者,乃以我之心取诸事之内质,而不仅仅于外貌华贵艳丽与否,故谓梅曰:铁骨其本,其性自纯。莹莹有意,皎皎无尘。”

  沈光伟  张荣东
  于希宁在他90岁的时候写过一首题画诗,“梅林花影乱,万蕊不为繁。先辈标风格,后人难脱樊。半生耕作苦,将老悟参禅。原作昆仑手,峰高见本原。” ①在诗后他还写了一段题跋,阐明了自己艺术思想在晚年的重要变化,“画自有繁简之别,二者用之得当均非易事,笔简意繁更为难,而最可贵者,乃以我之心取诸事之内质,而不仅仅于外貌华贵艳丽与否,故谓梅曰:铁骨其本,其性自纯。莹莹有意,皎皎无尘。”②这标志着于希宁在艺术观念上的重要变化,他晚年的绘画渐趋自由,境界豁然开朗,达到了艺术的化境。如果说他早年的创作还是一种造境与文思,他晚年的作品则闪烁出了一种返朴归真的艺术灵光,进入了自由、率真、充满个性的至高境界。
  在于希宁的艺术生涯中,曾经有过几次重要的变法,他90岁以后的创作,更是进入了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作为现当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把于希宁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历程视为一种当代中国画范本是毫不为过的。尤其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画坛一派解构、革命传统绘画因素、为中国画增添新元素的声音中,于希宁坚定地沿着传统的诗书画印兼容、勤修养、重笔墨的道路前行,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保持传统绘画的审美形态,并为其注入了时代的精神,终于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在当代充满颠覆、变革的文化语境中提供了一种可贵的建设性力量。
  于希宁晚年曾在沈光伟教授的一幅作品中题写了“物化心灵心化物”几个字,充分反映了他的创作倾向。如果说75岁以前的于希宁还保留着更多的艺术辨证思想,75岁以后的于希宁则更多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艺术个性,那种充满独特感受的心灵物象显示了他在中国画领域所达到的新境界。“物化心灵心化物”表达的是画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互动性的关系,是传统绘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关照下,画家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一种不对等的主客体关系,而成为两个主体的互动关系。因此,在画家的创作中,所谓现实世界的客观映象开始被主观的心灵映象所取代,画家表述的不再是寻常意义上花鸟,而是表现画家与花鸟情感、心灵互动的关系。于希宁的艺术思想从75岁尤其是80岁以后有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他的艺术也由此达到了真正的巅峰状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