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宁先生简介

2013年01月10日 16:05作者:来源:大众网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着名国画家和艺术教育家。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 。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人物、山水、花鸟兼学,重点是花卉。历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着名国画家和艺术教育家。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 。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人物、山水、花鸟兼学,重点是花卉。历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
  于希宁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他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他的着述有《于希宁画集》、《于希宁画辑》、《于希宁花卉技法》、《论画梅》及《于希宁诗稿》等。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其“山东省文化艺术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病逝,享年94岁。
  梅花是于老绘画中最喜爱的题材。对于梅花这一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于希宁破格创新,在章法构图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赋予梅花崭新时代风貌。不同于古人喜画折枝梅花,其喜欢画整株的梅树,不同于传统文人梅花的孤独、寂寞、萧索、枯寒的格调,其赋予梅花新时代的精神。正如于老在谈到画梅的体会时所说,要“扫除过去文人画那种孤傲、颓丧、冷漠等气息,而代之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抱朴存真、铁骨铮铮、俏不争春的时代精神。”于希宁对梅花的各种生态情状了然于心,认为梅花具有三气——生气、骨气、清气。三者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整体。“骨气”里蕴积着“生气”和“清气”,“生气”里同样透露出“清气”和“骨气”。只是作者在根据立意的不同构思画境时,要注意有所侧重而已。
  于希宁画梅除着力研究梅花的精神气质之外,还注意于意境的创造。他认为:“意境的创造是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熔铸的产物。”因此,他往往在梅林、梅海中深人生活,体察炼意,更象古人踏雪寻梅那样,在特殊境界中寻诗觅句,创造意境。于希宁善于造境,其所画之梅造境独出、视点多变、意境深远。时而雪里闻香,时而春日翘望;或在瀑布之畔,或在清风月夜之中;有的生气勃勃,有的疏秀雅逸、清气宜人。
  除了梅花之外,藤萝是于希宁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题材。他画藤萝,早期受李复堂等人的影响较深,而大自然中活生生的藤萝,则是画家最好的“老师”。他曾经将藤萝做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不仅从藤萝发芽、吐穗、打苞、开花(半开、全开)均构成画稿,并将其枝干穿插、花序结构、色彩变化,辅以详细的文字说明,为日后创作提供参考资料。于希宁笔下的藤萝,绝不是简单的现实生活中的翻版,每一幅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追求。于希宁“文革”前所作藤萝,大多追求潇洒空灵之致。到了老年,像他画梅一样,灵动之外,强调了力度和气质,增添了些许苍劲与老辣。
  于希宁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是一位传统的文人型、学者型画家。他主张走诗、书、画、印全面发展的路子,同时他也致力于美术史、美术理论研究,力求画家的学者风范。在上海读书期间,诸乐三教篆刻,朱天梵教书法、诗词,潘天寿曾教导他:“多注意秦玺清俊之气,汉印浑朴古厚气息,于章法安排多动脑子,必有变化。”他们共同引导于希宁走上了文人画家的治学道路。就像于希宁自己所说,他的绘画创作是沿着诗书画印相融的艺术道路走的,相互借鉴、相互融会、互为因果补充。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诗书画印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学养使于希宁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推动了其绘画创作技法的精进与境界的升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