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剧: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滨州市处于山东省西北部,东临渤海,北部与沧州市搭界,西部与德州市接壤,南部与淄博市为临,黄河从西到东穿过市区经东营市进入渤海。《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载,“二十世纪初,博兴县艺人孙中新改为化妆演出后,与同伙流动演出。
滨州市处于山东省西北部,东临渤海,北部与沧州市搭界,西部与德州市接壤,南部与淄博市为临,黄河从西到东穿过市区经东营市进入渤海。
1870年前后,这里沙碱土薄,加之自然灾祸频仍,迫使一些农民以当地俚巷歌谣、乡野小调,扮演具有当地风俗民情的小故事来谋求生路。音乐唱腔上吸收民间说唱——“北路琴书”和“东路大鼓”的音乐成份;借鉴北路琴书的坠琴、扬琴作为主弦乐器;后又汲取当地戏曲“扽腔”、“东路梆子”的音乐素养和表演样式,利用皮黄的部分锣鼓经,逐渐形成简单的表演歌舞形式,初具地方小戏的基本特征。
因为地方小戏的创始人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后来的传承人也全是农民子弟,决定了题材必然是具有浓郁乡土况味的乡土百事;“数黄瓜,道茄子,打老婆,骂孩子”,就是这种乡土题材的俗称,“邻里人唱邻里的事”,“庄户人唱庄户的歌”,是这种乡土题材的形象说法。“‘二板’、‘四平’、‘浪荡腔’,你能演来我能唱”,就是说小戏的音乐是以“二板”和“四平”为基本板式,后又创作了“反四平”、“快板”等板式。音乐旋律简单、平实、朴素,无高亢、激越 、跌宕和大起大落,是其基本特征。源于生活,演生活中的人,唱生活中的事,甚至直接搬用生活的原始动作,而缺少高歌阔舞和高难度的武打表演,所以“你能演来我能唱”,说的就是这种乡土表演情态。
1880年(清光绪六年),滨州市博兴县纯化镇王文村的民间艺人孙中新,同邻村的唱曲艺人张保光、张贵兰和刘銮峰四人搭伙,把带有故事情节的曲子,如《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按照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戏剧的样子化妆演出。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后娘打孩子》、《审青杨》、《吕洞宾戏牡丹》等。后来又编排了《三打四劝》、《骂鸡》、《看瓜》、《双配合》等剧目;继而发展到《卖油郎独占花魁》、《小西关》、《三贤》、《站花墙》等表述历史故事的大段子。常用的曲牌也由原来的俚曲、乡野小调扩展到《铺地锦》、《靠山调》、《迭断桥》、《迭落金线》、《大汉口》、《小汉口》、《四大景》等20多个曲牌。登台演员由原来的2-3人,增至5-6人,表演形式由原来的演唱人员兼操乐器,以第三人称表述故事情节,发展为代言体演唱故事情节,刻画人物。乐手专操乐器,并且退到戏台边缘伴奏,演唱人员后台化妆,登前台演出。这时新型小剧种的表演形式上基本完备。
《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载,“二十世纪初,博兴县艺人孙中新改为化妆演出后,与同伙流动演出。孙中新幼时学过皮黄、东路梆子,会唱“扽腔”,另外还能司鼓操琴。他在提高化妆扬琴的表演艺术和吸收借鉴其他剧种的锣鼓经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上记载,说明孙中新等艺人在完善和提高化妆扬琴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们的演出突破了山东琴书的局限性,化妆扬琴的出现也标志着一个新剧种的诞生。孙中新等人因此成为新剧种的主要创始人。
1880年至1890年,孙中新在流动演出过程中带出了张兰田、孙长东、张树德等十几名徒弟。1891年至1930年,第二代艺人又带出了第三代艺人,组成“顺和班”,先后在博兴、蒲台、高苑、桓台等地演出。1924年去济南新兴市场“洛生茶园”演出近两年的时间。剧目增加了《王天保下苏州》、《对龙棚》、《老少换妻》、《鸿鸾喜》等。1930年,第三代艺人培养的第四代艺人张传海、张明然、张传河等,又分别组成“义和班”、“庆和班”进入济南新市场和南岗子演出。剧目增加了以章回小说为底本的连台本戏《王华买父》等。角色行当由原来的“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发展到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音乐唱腔形成了“四平”、“二板”、“流水”、“娃娃腔”等基本板式。至此,一种新型地方戏已趋于成熟。
新剧种在起源、形成、发展、兴盛的过程中曾有过不少称谓。如“小戏”、“驴戏”、“捋戏”、“闾戏”、“旅戏”、“化妆扬琴”、“吕戏”等等。因为最早演出的小戏《王小赶脚》中,剧中人“二姑娘”骑的驴是个驴形道具,而被俗称为“驴戏”,后改称“吕戏”;又说演员多为“小俩口儿”,扮演的多是“小俩口儿”的戏,而称双口“吕”戏----等多种说法。“吕剧”之名称是随着渤海根据地的“耀南剧团”中彭飞同志的剧本出现的。1944年,渤海根据地的《渤海日报》上刊登了彭飞创作的“吕剧”剧本《双寻夫》,从此,“吕剧”这一名称广泛流传开。“吕剧”这一名称广泛流传,树起了这一代代民间艺人向山东代表剧种拓荒的里程碑。
1945年前后,吕剧的剧目更加繁多,内容也更加丰富,成为深受当地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此时,上演剧目除增加《借年》、《站花墙》、《丁僧扫雪》等历史剧外,还有配合当时政治形势而自编自演的小剧目。其中《尹洪英送郎参军》一剧,在全地区演出深受欢迎,影响很大,受到了渤海军区政治部和司令部的嘉奖。1952年春节,博兴县城举行了全县吕剧大汇演。1951年,博兴县民间艺人张传海,张明然等人成立了一支近30人的农村业余吕剧团。这是山东省境内最早的吕剧团。1956年,张明然、张传海的剧团转为国营职业剧团,正式定名“博兴县吕剧团”。演出剧目,除《王定宝借当》、《小姑贤》等古装剧外,又增加了《李二嫂改嫁》、《社长的女儿》等十几出现代戏。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艺术水平更加提高。每年演出300余场。演出领域更加扩大,除遍及当时的惠民地区各县以外,还经常活跃在淄博、潍坊、烟台、青岛、德州等地。
1958年,博兴吕剧团上调淄博专区,时称淄博专区吕剧团(当时惠民地区撤销并入淄博专区)。1961年又划归惠民专区,时称惠民专区吕剧团,现为“滨州市吕剧团”。1958年7月,博兴县政府为了纪念吕剧在本县起源,把刘官村、马家村、夹河村一带命名为吕艺乡。2002年,博兴县吕剧团正式成立。。
吕剧自1870年孙中新等艺人首创以来至今140余年。由开创者4人,发展到全滨州市专业吕剧团5个,专业吕剧工作人员300余人。业余吕剧团50多个,演职员约1300余人;吕剧票友约2000余人。专业吕剧团已发展到全国8个省、1个自治区,遍及山东省的100多个市、县。全国解放后,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纯化镇一带,先后有百余名吕剧艺人被邀请到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河北、江苏、福建、河南、新疆建设兵团的30多个市、县去组建吕剧团传艺带徒。目前,山东省的100多个市、县都有滨州市的吕剧老艺人。奔赴全国、全省各市、县的吕剧艺人都是第五代、第六代传人,绝大多数留在了当年所在地和所在团。
吕剧已跻身为全国大剧种,它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成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吕剧为推动山东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繁荣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