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号子:为黄河文化留下闪光身影
滨州市地处黄河下游,辖区位于黄河两岸,沿黄河而下可直抵入海口,进入渤海。在长期的行船与惊涛骇浪的搏斗中,船工们为了工作的顺利,力量的集中,不由自主的发出了“哎嗨喓呺”的喊声,这高亢响亮的声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成熟完整,“哎嗨喓呺”便成了朗朗上口的船工号子。
滨州市地处黄河下游,辖区位于黄河两岸,沿黄河而下可直抵入海口,进入渤海。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县(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形成现在的黄河河道,泥沙积累,渐成地上河。为防水患,自1856年起分别从河南省孟津县的牛庄和孟州的中草坡始至黄河入海口修筑了南北岸大坝。在宽阔的黄河河面上,人们开始水上运输,大型帆船可以出黄河口,经渤海驶往大连等地。
自1856年开始修筑大坝,沿黄劳动人民在运土、打夯时,为了用力的一致所发出的呼喊,逐渐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夯号子,并在一百多年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完善,为民间音乐增添了新鲜内容。
在长期的行船与惊涛骇浪的搏斗中,船工们为了工作的顺利,力量的集中,不由自主的发出了“哎嗨喓呺”的喊声,这高亢响亮的声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成熟完整,“哎嗨喓呺”便成了朗朗上口的船工号子。
黄河号子是由船工号子、夯号子组成。船工号子包括拉篷号、拉套子号、摇橹号、撑挽子号、拉锚号、挖棹号和推船号。夯号子即在修筑大坝时和下桩时所叫的号子。它包括夯号、下桩号和捆柳号。还有一种叫作打板号子,只用于修筑坝头时使用,过去没有开采石料的技术,护理坝头只得用秫秸(高粱秸)。为了使秫秸顶端整齐,工人用带把的木板将其打平时所叫的号子。
黄河号子多年来以其粗犷豪放与波涛相伴,以其纯朴厚重与两岸人民共存,它的诞生曾给滨州人民带来无限的欢乐和幸福;给滨州民间音乐填补了一项空白;也为古老的黄河文化留下了一片闪光的身影。黄河号子无乐器伴奏,声音淳朴嘹亮,民间风味浓厚,地域性强。唱词多是“哎、嗨、呀、吆”之类的词,涉及事物的词很少。夯号子的词有部分带有唱词,且内容涉及民间风俗的多,有的是即性填词,幽默诙谐,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随着科学的发展,黄河的治理采取了许多先进的方法,如小浪底工程、河水分流、淤灌等,汹涌澎湃的黄河已被人类制服。黄河泛滥的现象成为历史,黄河号子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故发掘、整理、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