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大鼓:民族曲艺中的稀有品种

2013年12月17日 08:15作者:来源:大众网

东路大鼓地方气息浓厚,唱腔优美动听,演唱爱情、抒情、欢快的作品更是有姊妹曲种不及相比的独到之处。1957年山东省举办了第一届曲艺汇演,周胜魁参加了这次汇演大会,演唱了“东路大鼓”《钢锏段》荣获二等奖。

  东路大鼓是北方曲艺形式的一个曲种,起源于黄河三角洲民间小调,经多代艺人加工、传承而自成一派,明清以来广泛流传于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方语言特色鲜明,唱腔曲折婉转、演唱吐字清亮、情感表达细腻,民国初年极盛,成为“山东大鼓”的一大流派,是民族曲艺中的稀有品种。
  东路大鼓起初叫“东口调”,唱腔比较简单,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整理吸取借鉴了地方戏和其他姊妹艺术形式的演唱技巧,丰富了“东口调”的唱腔又加上书鼓、钢板以及三弦乐器的伴奏这样就使之的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形式——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地方气息浓厚,唱腔优美动听,演唱爱情、抒情、欢快的作品更是有姊妹曲种不及相比的独到之处。演唱时三弦伴奏,演唱者一手夹钢板,一手持鼓锤,有节奏地敲击,也有艺人自弹自唱。唱腔有慢板(三大腔)、二板(流水)、快板、串子口、连环口等。唱腔根据内容和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既适合演唱短篇、中篇,也适合长篇大书的演唱。当地艺人经常表演的传统鼓书有《杨家将》、《胡家将》、《岳飞传》、《响马传》、《小五义》、《绿牡丹》、《韩相子讨封》、《十粒金丹》、《林海雪原》、《江姐》等。
  一百多年前就有唱“东口调”的老艺人邢占魁,后传于子邢玉贵(滨州市里则镇邢家村人)。昌潍地区有孙双宾、陈福元、邹金奎等老艺人。解放前唱“东路大鼓”的艺人王江成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演员(惠民县楼子王村人),原滨县的朱胜祥、周胜魁、刘胜明等是唱东路大鼓的名艺人。1923年,周胜魁拜师清末民初鼓书艺人李成义,三年出科。解放后,周胜魁传子周金山。“七?七”事变以后,河北一些说唱河西大鼓的鼓书艺人逃难来到黄河三角洲。新曲种的传入,给黄河三角洲的鼓书市场注入新奇,许多说唱东路大鼓的艺人改唱河西大鼓。滨州盲艺人周胜魁别具特色:他虽然学唱河西打鼓,却不丢弃东路大鼓,而是汲取河西大鼓豪放、热烈之特长,进一步丰满东路打鼓的唱腔,被人赞为“周氏东路”。
  1957年山东省举办了第一届曲艺汇演,周胜魁参加了这次汇演大会,演唱了“东路大鼓”《钢锏段》荣获二等奖。1957年周胜魁病故,周金山便成了东路大鼓的唯一传人。周金山克服种种困难学唱“东路大鼓”, 掌握了它的基本知识和演唱技巧,演唱继承了父亲的演唱特色,大胆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艺术,使东路大鼓后继有人。1976年,周金山的东路大鼓被选定晋京演出节目,因“天安门事件”而中止。后来,参加过省级的多次比赛,皆获奖。
  从前的民间艺人都出身于贫困家庭,没有文化对艺术只能继承和传授,在创新和改革方面是有困难的,即使演唱水平较高的艺人也是靠实践经验,在理论知识方面很少,总结不出经验,致使东路大鼓一直得不到继承和发展。随着现代化传播媒体的发展与西方文化热的思潮的兴起,东路大鼓同其他传统文化曲目一样,市场急剧萎缩。市场萎缩,学唱无用,连周金山的儿子也改学他业。周金山是“文革”后期调入滨县吕剧团“保护”下来的唯一的鼓书艺人,其他艺人多数已经人亡艺绝。周金山原是鼓书界的“青”字辈,现已66岁,且有病在身,如不积极抢救,这一曲种就会永远消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