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镇西路笛梆子

2013年12月10日 09:53作者:来源:大众网

西路笛梆子,据老人们讲,是相对于东路梆子而言的。在清光绪年间(1888-1892年),清河镇考童王村老艺人王天堂将西路笛梆子传入薛家村,当时的第一代传人有徐祥成等5人。

    西路笛梆子,据老人们讲,是相对于东路梆子而言的。
  据说在明末清初时,山西省同州梆子的流散艺人,随商船沿黄河来山东谋生,到处演唱和传授同州梆子(即梆子腔)。传入惠民县后,这种腔调和演唱形式随之在惠民县逐渐兴起、流行和发展起来。后来也是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创作和受当地方言、民间戏曲的影响,这种同州梆子在念白、唱腔、表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同州梆子,当时都称梆子腔。可是横笛梆子(即现在的河北梆子)也称梆子腔,这两种梆子还经常同台演出,为了区别这两种梆子,同州梆子因其多流行于济南以东和东北,被成为东路梆子,横笛棒子因多流行于济南以西和西北,被成为西路梆子。清河镇西路笛梆子在多年的发展和传承中,吸收、借鉴兄弟剧种的表演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清光绪年间(1888-1892年),清河镇考童王村老艺人王天堂将西路笛梆子传入薛家村,当时的第一代传人有徐祥成等5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清河镇考童王村的西路笛梆子在历史条件下没有延续,相邻的香赵村、丁庄等零星个人也有人学习但都没有形成剧团,只有薛家村能够组团搭台,乐师、演员、舞台、化妆等环节一应俱全,能够独立配套登台演出。演出的传统剧目以《铡美案》《进宫》等为代表的剧目40余块,在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时,以第三代传人王振全为首的剧组把革命京剧样板戏移植为西路梆子,主要代表作品有《智取威虎山》《朝阳沟》等十多块,在70年代曾到县、公社多次参加文艺汇演,也多次受到领导的表彰奖励。
  现在以薛乃莲、王秀兰为代表的第六代传人,经常在当地滨洲、东营、淄博和济南等地进行商业性演出,也经常和滨州市京剧团、滨州市吕剧团的许多演员们同台参加演出,很受群众欢迎。目前剧团主要艺人有第五代的王振贞、王含民,第六代的薛乃莲、王秀兰。剧团有老、中、青演员24人(其中第三代传人3人,第四代传人4人,第五代传人6人,第六代传人11人),会演出的传统剧目以《铡美案》、《进宫》等为代表的剧目40余块。每年的年关和正月十五灯节,艺人们在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安排下义务为群众演出,这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节目兴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清河镇西路笛梆子使用的相关器具有:笛子、梆子、板胡、笙、二胡、锣、鼓等。
  演出剧目有:《铡美案》、《进宫》、《火焰驹》、《大登殿》、《进宫》、《忠孝牌》、《走雪山》、《古城会》、《双官诰》、《辕门斩子》、《放粮》、《算粮》、《黑风洞》、《赤桑镇》、《金水桥》、《三上轿》、《智取威虎山》、《朝阳沟》、《红灯记》、《三回船》、《退彩礼》、《追报表》、《三疑记》、《伍子胥过江》、《盗清》、《挂画》、《吃席》、《秋胡还家》(《桑园会》)、《盘山》、《过江》等。
  主要特色有:唱腔高亢、激昂、曲回跌宕,尤擅长表现悲腔;“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内容丰富,角色生、旦、净、丑行当俱全;独特的乐器:笛子、梆子、板胡、笙、二胡、锣、鼓等;同东路梆子一样,源于山陕梆子(据有关材料记载)的西路梆子传入清河镇后,受当地方言、水土等影响,具有了鲁北地方特色:咬字清晰,通俗易懂,较之其他剧种更体现了其平民化特色。
  据老艺人讲,以前时兴几个剧种的合班演出,如西路笛梆子与东路梆子、京剧等三剧种合班上演,叫“三合班”,如果再加上一个剧种就叫“四合班”,这大大丰富了表演内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