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李庙会:民众经济、文化交流的舞台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山东省惠民县火把李村都要举行庙会。从曾经有过的名称、说法来看,传统上火把李村的二月二庙会至少承担了三种功能:“香火会”(拜神、拴娃娃等)、“买卖会”和“二月二走娘家”。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山东省惠民县火把李村都要举行庙会。尽管称其为庙会,但是如今村里早就没有了庙。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村里曾经有皇姑庙、团圆宫、关帝庙、小关帝庙、三义庙、土地庙等。据传说,这里最早的庙大约是在唐宋年间兴建的。
火把李庙会是一个村落庙会,以前叫香火会,曾经这里的庙上香火很盛。谈及火把李庙会,那么河南张泥塑是必须提及的。火把李庙会就是一个娃娃的盛会,河南张村制作泥娃娃,而火把李每年一度的二月二庙会成为河南张泥娃娃的主要兜售地,这就是乡民艺术生产中的村计分工与协作。来此赶会的人们都会买个娃娃回家。拴娃娃,是庙上的风俗,就是妇女们不生孩子的话,就拿着一根线到庙上去给神仙拜拜,就叫拴娃娃。同时火把李庙会是对村落共同体的仪式性认同。
每逢庙会这天,老姑少姐都来此赶会,并趁二月二这天回娘家,每逢这天这里村里家家户户就像过年一样。并且有着这样一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愁”,这种“回娘家”的仪式是村民利用这一盛会时机,巩固和加强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这也体现出一种村落尊严,女儿在这天回娘家诉冤愁,从而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
通过庙会上喧闹拥挤的场景,我们依稀可以想象当年这儿作为一个地方上的神圣空间而存在时,那庄严的神像、缭绕的香雾、虔诚的香客。庙会是村落生活的公共空间,庙会的形成和发展最初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随着庙宇的消失,如今它由一个神圣的宗教空间变成了集贸市场,满足一般人们的生活需要。
为了庆祝这一盛会,近些年,二月二这天,村里晚上有歌舞团献艺表演,歌舞团主要是来自河北吴桥和山东阳信,他们在村西头的棉花地里扎棚表演,表演剧目有魔术、歌舞、杂技、戏曲等。过了二月二人们就开始农忙了,庙会及欣赏表演成为人们关于自然变化的一个文化调适。
从曾经有过的名称、说法来看,传统上火把李村的二月二庙会至少承担了三种功能:“香火会”(拜神、拴娃娃等)、“买卖会”和“二月二走娘家”。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颠覆,以往的乡土传统正在不断的被摧毁,随着庙宇的消失,以及其象征性的资源泥娃娃的传承也逐渐萎缩,我们试想,若是泥娃娃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了这个庙会,那么火把李庙会作为一个香火会最终会丧失其功能。
火把李庙会作为一个买卖会,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成了当地周边地区老百姓的购物市场,,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成为当地民众经济、文化交流的舞台,也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盛会。
在二月二这天,嫁出去的姑娘都来赶会回娘家,体现了民间那种重视血缘的意识以及对姻亲关系、家族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得巩固和加强。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火把李庙会若是作为一个香火会它的功能最终消失的话,那么这个庙会本来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它仅仅是一个村民与外界交往的集市而已。庙宇没有了,其象征性的资源泥娃娃也面临着失传,火把李庙会还能盛行多久呢?这其中我们应该发现,庙会和泥娃娃之间的唇亡齿寒的关系。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