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林场:接近古代战场的人工林场
沙窝林场是清朝嘉庆初年的时候,九河之一的沟盘河就流经今沙窝林场,当时河两岸是大片良田。嘉庆三年(1798年),黄河发大水,河水灌满了沟盘河,把大量泥沙冲入河中,致使沟盘河河道堵塞,河岸决口,大量沙水外溢。
沙窝林场是清朝嘉庆初年的时候,九河之一的沟盘河就流经今沙窝林场,当时河两岸是大片良田。嘉庆三年(1798年),黄河发大水,河水灌满了沟盘河,把大量泥沙冲入河中,致使沟盘河河道堵塞,河岸决口,大量沙水外溢。
在惠民县与商河县交界处有全省最大的人工林场——沙窝林场。这里已被辟建为“孙子故里森林公园”,古战车、战马和蓊郁的森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接近真实的古代战场的环境氛围。
沟盘河连续三年在这里决口,大量沙土冲入河两岸地势低洼的良田之中,形成了一个个沙丘,当地人称四十八丘。良田变成了沙漠,再也不能长庄稼。地方官员无人上报灾情,皇粮国税得不到减免,逼得沙窝附近失地的农民无法在这里继续生存。万般无奈之中,惠民县的路家、臧家、康家园、前张和商河县的大、小胡家等八个村庄的农民联合起来,到北京告御状。经过无数磨难之后,刑部受理了此案,查清了真相,丈量清楚了沙化土地面积,报给了朝廷。嘉庆皇帝下旨,免除沙窝七千多亩沙化土地的所有税赋。为此,当地群众立碑纪念,至今已有200多年。
2006年4月的一天,我偶然得知在沙窝林场附近有一石碑,就赶到了商河县小胡村,访得清嘉庆皇帝免除沙窝沙化土地赋税的御碑。碑已断为两截,被弃置在该村清真寺的门口。
碑为青石材质,高约130厘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碑额“皇恩浩荡”十分醒目,左书“嘉庆九年岁次丙子”,碑正面刻有嘉庆皇帝的批示和刑部的奏文,字仍清晰可见。刑部的奏文是:“查沟盘河自商河县入惠民县境,东南大胡家等距河三四里不等之村庄地亩被河内流沙渐次掩埋,房屋被流沙淹没者亦不鲜见,业户实无力耕种,不能完粮。此类土地共计七十六顷六十七亩六分四厘,每亩所征粮额五分二厘,共三百六十八两八钱九厘。请圣上明裁。”嘉庆皇帝的御批是:“著令山东商河、惠民二县,除压沙地七十六顷六十七亩有奇额赋。嘉庆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碑的背面是有关立碑旨意的短文,既有“国家有恺泽之流,闾里庆蠲租之歌。我皇咏仁蹈德,累世怄恩”等颂扬皇家的文字。也有“伏念压沙七十余顷,民间征比何堪”这样的句子,道出了清朝农民在灾害面前无法及时免除皇粮国税的极端痛苦。
沙窝八村农民刻立此碑,并建碑楼于沙窝保护,既是颂扬皇帝恩德,也是害怕年份久了地方政府会再度征缴沙化土地赋税。于是,这御碑便成了“四十八丘无粮地”的保护神。后来碑楼坍塌,石碑被移入小胡村。文革中,被村民垫机器而断为两半。嘉庆御批碑文,准确、真实地记载了清朝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民每亩土地的农业税负担数额,对研究清代税收减免控制之严格和国家税收情况提供了可靠依据,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碑刻也是这片良田变沙丘,沙丘变森林的见证。
沙化的土地不但不长庄稼,还给周围人们的生活以严重侵扰,人们开始在沙窝栽树。解放后成了国家林场。文革前,林校的学生们还在这里实习,这时,过去的四十八丘早已不见,已经变成了一片茂密的人工林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面临来自北方的威胁,为了备战,部队在林中建立了秘密的军需仓库,昔日的沙丘又成了藏龙卧虎之地。改革开放后,林场工人们不仅在这里种树,还种棉花、种蔬菜,养鸵鸟,昔日的沙丘、沙窝到处生机盎然。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