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团
欢喜团又名麻元宵、麻鸡蛋,呈圆形,味美香甜可口,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加水磨粉,以红糖和适量的面粉,外层裹麻,油炸食品。那是短缺时代孩子们能吃到的为数不多的小吃,滋养和存留了好多人的记忆与美好愿望。
欢喜团又名麻元宵、麻鸡蛋,呈圆形,味美香甜可口,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加水磨粉,以红糖和适量的面粉,外层裹麻,油炸食品。欢喜团儿取义吉祥,象征花好月圆、喜气盈门,很快成为小孩子们的小吃和玩物,风靡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滋养和存留了很多人的记忆与美好愿望。是过年时候才做得应时食品,是对过年风俗的一种配合。
据说无棣县车镇乡东李之口村范氏先人发明制作了欢喜团,因祖辈年代的战乱和迁徙造成很多家庭被冲散,顾取义吉祥和团圆之意,盼望家族团圆。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偶遇此物,因喜欢欢喜团的名字而全国推广,欢喜团至此流传开来。欢喜团儿的手艺是东李之口村的范廷彦老人的先人的独门手艺,和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所有绝活一样,开始这一技艺传男不传女,后来为邻人偷学成功,随着家族的繁衍,欢喜团儿遂成为当时范氏一大产业,他家祖辈也就做起了欢喜团生意。过去一提起东李之口村,四乡八里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欢喜团儿,因为欢喜团儿,东李之口村也名扬周边各县乃至京津。
范崇华继承了父辈爱学习、钻研的好品质,先后发明了用胡萝卜、玉米等不同植物为原料制作糖稀的方法,并总是能够随市而变,在确保欢喜团色、香、味不变的情况下找到物美价廉的原料替代品,在欢喜团的传承发展中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过去欢喜团的原料主要是碎粉条和黍子,把碎粉条放到锅里爆开,染以不同颜色,和上糖稀,粘抟而成,形状比较单一。为适应新形势新口味,范崇华在欢喜团儿的原料上也不断推陈出新,由单一的粉条儿花演变为玉谷做成,后来又增加了小米花、大米花和高粱米花三种不同制作方法,花色品种也不断翻新,出现了大小不等、造型不同、包装各异的十多个品种:小者如珠玑,五个或十个一挂,下面缀以以麦秆、高粱秸穰染色做的红绿穰花以及用麻或苘麻做的五色吊坠流苏;大的如碗口,里面空心,分别单挂,上下左右各有红黄绿三色米花镶嵌,四面及下端各有五缕穰花吊坠,上悬吊钩,犹如五彩宫灯。
欢喜团儿的制作加工,多集中在冬春两季农闲时节,春节前后,正是欢喜团销售的旺季,又加上气候干燥,便于欢喜团儿的制作、销售和保存。所以秋收秋种结束后,东李之口村家家户户开始做起欢喜团儿,爆米花的香气从家家户户飘散出来,氤氲在空旷的原野里。
欢喜团儿取名吉祥,象征花好月圆、喜气盈门,很快成为小孩子们的小吃和玩物,当那小铜锣的当当声敲响在大街小巷的时候,江米糖、大米花还有那高高挂在枣树枝上婆娑着的欢喜团儿,招引着村中的孩子追逐着。那是短缺时代孩子们能吃到的为数不多的小吃,滋养和存留了好多人的记忆与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