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秧歌

2013年12月11日 10:29作者:来源:大众网

小泊头镇北高村位于小泊头镇西北方向,地理位置优越,西临漳卫新河,北靠河北省海兴县,村的东北面有辛沙路通过。秧歌的表演,在各村之间架起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谐,更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

    小泊头镇北高村位于小泊头镇西北方向,地理位置优越,西临漳卫新河,北靠河北省海兴县,村的东北面有辛沙路通过。北高村素有“北国粮食之乡”美誉。自从离生产队责任制以后,这个村的村民利用村庄便利的交通优势,开始收购各种粮食,形成鲁北规模较大的粮食市场,北高村民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而发家致富。北高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比较丰富,特别是该村的秧歌源远流长。说起来有段历史了,现将它的发源、发展、演化过程一一道来。
  秧歌的发源——四季拳。北高村高家的四季拳发源最早,到现在已是三十二代,一代武功的祖先是白马银枪高公讳,传说他当时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从此高家人财两旺,就这样代代相传从无间断。在那时士香公是世系三十九世,在五十世上安国公来北高落户后立为一世。十六世荣祖下传振兴十七世,祖袁文到庆丰,已是二十三世三十二代传人。庆丰的师傅是祖家爷爷辅林。传授武功于庆丰,庆丰从十一岁习武,练得是功力拳、四季拳。拳刀枪棍鞭,此拳术已有一千年的历史。1994年有村两委班子办起武校,大力推广高家武术。1996年有北高村两名演员参加了国际演武大会,表演了传统武术和器械两个项目。这为以后秧歌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秧歌的发展——木偶戏。北高村文艺活动盛期是民国一十六年,东北四平双盛商店高家人最多,在祖家爷爷辅俊带领下,由东北四平和天津三盛两家商店的赞助下举办了以木偶戏为主的各种戏演出,十七年祖家爷爷请了名家教师吴长存师傅,常住村落两年,办成了当时时下比较有名的戏班子,剧种主要是梆子。有架线木偶戏、兰坡唱胡生……,表演的剧目有:济学堂捉妖、孙膑打闹五雷阵、走雪山等剧。每到农闲时或在春节期间搭台就唱。这为秧歌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秧歌的雏形——跑地秧歌。民国二十年北高村组建了秧歌队,节目形式比较单一,当时就叫跑地秧歌。当时是从临村南王请了一位师傅任教其中有旱船狮子、武术、小戏落子。活水上的地图从埕口出发走水路行程,观众人人叫好,到春节时秧歌在漳卫新河南北40余里村庄的范围内活动,方圆200余里。往北到河北小山,,往东达道口,往南到白杨,往西及盐山。可以说是影响面达到了极致。
  秧歌的发展演化及延伸——风秧歌。相传该村流传最早就有“四秀拳”等拳术,祖师也小有名号,被称为“白马银枪”的高公讳。此人从小喜爱武术,好打报不平。那是高公讳曾说“年”是一种怪物,每逢临近春天来到时出现,于是,该老人组织了自己的徒弟们扮成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三藏、姜太公、诸葛亮来赶走“年”这个怪物。自民国一十六年,又有村里的村保从天津请来一位叫镇二的教师前来传授戏曲,在村里的老人的提供下,这位师傅把高公讳饰所兴起的以赶走“年”为题材的人物编成了木偶戏,其中里面有孙悟空捉妖、太公封神、诸葛亮妙算。那时最出名的是孙膑大闹五雷阵、走雪山等剧。每逢春节搭台演出,受到了群众欢迎和好评,四里八乡的百姓也来观看。又有高端臣在1920年把此改写成了秧歌。并且渐渐的融入武术,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武秧歌”。此秧歌以武术为主,算命先生会翻翻正翻跟头,唐僧师徒也是武功非凡,孙行者火眼金睛达傻小子、猪八戒打斗姜太公、唐僧仗打傻老婆,那时走街串巷,无人不爱、无人不看,热闹非凡,出名后由天津艺人李光泽先生介绍该项目走到天津火车站建成庆典上,以秧歌助兴。又有十七世族人高志文、二十二世祖人高辅林等的创新下把四秀拳、戏、秧歌套路创新、融合,在沧州、黄骅、滨州等地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高辅林老人临终将其传给其十一岁的孙子高庆丰。
  经过高庆丰的反复琢磨,大胆创新,由原来的武秧歌变成了现在的风秧歌,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北高村的秧歌队慢慢有了较快地发展和延伸。现在的风秧歌可谓丰富多彩,艺术形式多样。有农闲时的大小戏曲节目的表演,比如:吕剧《小姑贤》、《小借年》,歌剧《两兄弟》、《送肥》、《十姐放风筝》等。春节期间的秧歌表演,从95年开始,表演道具不断完善,演员阵容进一步增强,节目的质量逐步的提高。在表演中,有风秧歌、舞狮、拳术表演、棍棒对打、七节鞭单练、滚堂鞭、刀里加鞭、落子小戏、三句半等。在96年国际演武大会上,北高村的两名演员获得权术、器械两个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在镇文艺演出中获得二等奖,之后连续两年被县调演,受到了县委县府及县直各部门领导的欢迎和好评。并在县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
  秧歌的表演,在各村之间架起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谐,更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