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大鼓

2013年12月11日 10:30作者:来源:大众网

西路大鼓起源于河北沧州一代 ,是一种特有的曲艺形式。一百多年前,民间艺人李岳堂(河北沧州人)将西路大鼓传给其孙子李长乐、李新月,又由李长乐当在民国时期传给表哥王得方。

    西路大鼓起源于河北沧州一代 ,是一种特有的曲艺形式。 早在清末,西路大鼓就一直在河北、天津、周边地区传唱,其唱腔曲折婉转,吐字清亮,表达力强,在河北沧州一代,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曲艺种类。
  西路大鼓演唱时艺人用三弦、小鼓、钢板来伴奏,分为快、慢板串、联口的唱腔,既适合小段,也适合长、中、短段流传。传统曲目有《呼家将》、《杨家将》、《鞭打芦花记》等三四十种。
  一百多年前,民间艺人李岳堂(河北沧州人)将西路大鼓传给其孙子李长乐、李新月,又由李长乐当在民国时期传给表哥王得方。时王得方生活和演出都非常困难,他顶着当时的动乱断断续续演了下去,并把西路大鼓传给了正在此打短工的青年王明亮(无棣县小泊头镇前菜园人)和王胜林(河北高湾人)。二人经过40多年努力,将西路大鼓说的清脆悦耳,通俗易懂。70年代师兄弟二人分开,王明亮和王胜林各自回到家乡,1979年,王明亮老师开始走乡串户以说大鼓谋生,并渐渐小有名气。1980年他演出到了小泊头镇程家村,该村17岁的于金青对大鼓书产生兴趣并拜其为师。但不久王明亮去世,去世前,他叮嘱徒弟于金青一定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希望他能找到师叔王胜林继续学艺。于金青带着失去老师的悲痛心情又投到王胜林门下学艺,在1982年师徒二人一同到碣石山(当时称大山)庙会、胡集(山东惠民)书会演出助兴。
  2008年12月,在滨州市“庆改革开放30周年暨庄户剧团演出”活动中,于金青的自创节目《话说滨州》被选录并在各县区巡回演出7天,17日又被滨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晚会邀请演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于2009年1月13日晚19:18报导了该活动。2009年2月,前后历经 20多年,于金青又重新走进胡集书会,并被鲁北晚报记者单独采访并登报。
  西路大鼓这种特有的曲艺形式,沿承数百年,历经波折,自清末传唱至今,更以其唱腔曲折婉转,吐字清亮,表达力强,在鲁西北大地上成为一朵说唱曲艺的奇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