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虎

2013年12月16日 08:32作者:来源:大众网

“哈拉虎”,也叫“哈拉头”、“牛骨子戏”等名称,以演唱者手拿的伴奏乐器而得名,在阳信民间及阳信周边县市村庄曾广泛演唱和流传,盛时达到妇孺皆知,老少喜欢的地步。据老人们讲,“哈拉虎”是自明朝永乐年间由外地传入阳信县流坡坞镇前菅村的。

  “哈拉虎”,也叫“哈拉头”、“牛骨子戏”等名称,以演唱者手拿的伴奏乐器而得名,在阳信民间及阳信周边县市村庄曾广泛演唱和流传,盛时达到妇孺皆知,老少喜欢的地步。

  据老人们讲,“哈拉虎”是自明朝永乐年间由外地传入阳信县流坡坞镇前菅村的。前菅村菅氏的第三世祖菅贤,于明代永乐六年(公元1409年)在科举考试中中得举人,曾任安徽省广德州知州。他自幼爱好曲艺,于是回家时把流传于安徽省广德州一带的民间文艺滑稽戏、南叠乐的馋口词、鸳鸯词、快口词等手抄本带回到前菅村,并组织人们在农闲时间上演。人们在演唱的时候将其结合当地的有关民间小戏的曲调,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哈拉调”,一直流传到现在,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

  民间艺术哈拉虎演唱的人数可多可少,比较灵活,以男性为主。少则二三人,多则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般情况下,以边舞蹈边演唱的形式进行表演,表演者可以化妆,亦可不化妆。化妆者妆化得比较滑稽,或是男扮女装,或是化妆成“傻老婆”,白脸红腮,花花绿绿,幽默风趣。演唱时除了后场的锣鼓和二胡等乐器外,演唱者还自持有乐器。所持伴奏乐器有两种,一种是用木板制成的,当中凿成六个方格,每个格中间镶嵌(穿着)六个铜钱。摇动时,铜钱与木板、铜钱与铜钱相互之间碰撞,发出“哈啦尔哈啦尔”的响声,故称“哈拉虎”。 还有一种伴奏乐器用牛股骨制作而成。在牛股骨上拴几个铜铃铛,摇动时铃铛本身响动的同时,还敲击着牛骨头响,故又称之为“牛股子戏”。演员多是丑角,不仅化妆化得滑稽,而且语言、动作上也非常夸张、滑稽幽默,演唱的内容以民间传说、故事为主,有时又将现实生活中得不文明现象、不孝之事、打公公骂婆婆等融合到故事中去,民间俚语,语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既有较强的叙述性、教育性,又含有很深的寓意,多数具有浓重的讽刺意味。

  前几年县文化部门有意识的将该曲目挖掘出来,并搬上了阳信县新春文艺大联欢的舞台,让人耳目一新。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下,文化部门派专业人员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前菅村村委会也投资办置了锣鼓及相关道具,组织起了十几个人,重新演起几个哈拉虎的传统剧目《馋大嫂》、《鸳鸯词》(《鸳鸯嫁老雕》),使得该项目得以流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