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芯子
长山芯子是一种古老、珍稀的民间传统杂耍技艺,唯邹平县长山独有。长山芯子常常是一连出动几台,鱼贯缓行招摇过市,“芯子”表演队伍由三部分组成,最前面是招子(名旗),中间是旋络(花幡),最后才是“芯子”。
长山芯子是一种古老、珍稀的民间传统杂耍技艺,唯邹平县长山独有。长山芯子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据传是聪明的长山人迎泰山奶奶回娘家的社火祭祀上,看到点燃的蜡烛,由蜡芯上火苗的摇摆受到启发,结合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表演,逐步研制而成,故称之为 “芯子”。也有人讲芯子是长山人受传统的国粹--京剧影响演变而来的。从清代诗人李振声写的《百戏竹枝词?台歌》中可看到:“楼阁层层耸绛霄,半天霓羽奏仙韶。近束莲底花犹好,掌上分明静婉腰”。
芯子是一种巧妙的艺术形式,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奇特,就像一座座流动的舞台,凌空而来,飘然而去,令观者回味无穷,其奥妙之处就在于芯杆与芯杆之间的连接。杆与杆之间的连接就叫芯,装扮好的芯子从外面看是一体的,只有装扮与拆卸时人们才能看清其中的缘由。芯子类似民间的抬轿,根据剧情需要在底座四周彩饰了亭台楼阁、石桥彩虹、花卉等道具,踩芯子的孩子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的,铁棍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它道具,使人看不出来,抬轿上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小平台,芯子伸出平台之上。最上端,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T型铁腰卡。(“嫦娥奔月”芯子扎法)把化好京剧浓妆的女孩(饰嫦娥)捆绑在高耸空中的芯子上,脚踩在铁耳上,铁耳下面是一只尖尖的穿了鞋子的假脚,女孩自脚踝至腰部被白布包裹,绑芯子,是代代相传的老艺人的绝技,也是保证表演是否完美的最重要一个环节。捆绑得有技巧,捆得过紧会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通,过松又不安全,捆绑完后,再穿戏服,一个凤冠霞帔、挥舞着长长的水袖的嫦娥高悬空中,最妙的是长裙下露出的两只脚,一只踩在一只精致的酒壶上,另一只则向后轻轻翘起,女孩的腋下及腰部被丫字形的钢叉护杆撑起,以确保安全,芯子抬起后护杆才被拿开。下面的男孩爬上底座,男孩只是捆绑了脚踝和腰部,还有胳膊,最后又给男孩穿上精美的戏服,“嫦娥奔月”的芯子便扎成了,吴刚(男孩)单手托着嫦娥,中间仅用极其脆弱的瓷质酒壶连接,嫦娥单脚站立,另外一只脚翘起,轻俏稳妥。
芯子有单人芯子、双人芯子、多人芯子等几种规格,其结构是民间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 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云端或花卉等,精雕细刻、造型优美。随着车辆的增多,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巧手的艺人们又研制出了车载芯子、旋转芯子等。
单人芯子俗称“扛芯子”,与轿子有点类似。它是由扛芯子的人将铁芯的下方缚于自己的腰部,通过背部将另一端由肩上伸出缚住表演的小孩;单人芯子还另有一种形式俗称“二人抬”。它是由前后各一人抬着一根很长的扁担,中间立一铁芯(以道具掩饰),上方缚一表演者。抬芯子的两个人前面均有一个与扁担固定的倒“T”形铁件,由抬芯者用两手牢牢抓住铁件下面横着的部分,以防止“头重脚轻”。由于此扁担弹性好,加上表演时上下配合,一颤一颤地很有特色。
“双人芯子”俗称“台芯子”。是用一根钢筋(铁筋)一端固定在牢固的基座上,紧贴着下面一人的身躯通过,再从手部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至上边扮演者的腿、腰背部。两个小演员扎缚在铁芯上,轻俏稳妥,活动自如。化装为历史人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娘”剧中的张生与崔莺莺、“白蛇传”里的许仙与白娘子等等。把底部装饰为花草或神台,恰似上边人物站在下边人物的手掌上或其他玄妙的景物上,随着锣鼓伴奏,翩翩舞动、栩栩如生。
长山芯子常常是一连出动几台,鱼贯缓行招摇过市,“芯子”表演队伍由三部分组成,最前面是招子(名旗),中间是旋络(花幡),最后才是“芯子”。一台大“芯子”一般需要五十一名演员:十六个扛芯子的,外加十六个换班,一个吹哨子的,四个拿护杆的,五个锣鼓班子,两个推旋络的,四个扯旋络的,三个推招子的。为了扮演者的安全和保持抬芯子走时的平衡,芯子支架上置有两根长飘带,一前一后交由地面人员拉扯控制。芯子左右侧又另有两位同样装扮的青年汉子,他们手执长长的钢叉和软叉,是芯子的护卫和开路者。当芯子队伍出动时,大街小巷人潮涌动,观者人山人海,鼓乐喧天,彩旗飞舞,壮观绝伦,充分地体现了老百姓自娱自乐的特点。
芯子上的演员一般是5—10岁的儿童,在全镇各村精心挑选出来,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虽然是一件苦差使,但长山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芯子上的人上装非常讲究,单头饰就分为古装头和大头,角色分文武,比如扮文角要戴古装头,扮武角要戴大头。衣服要求只能穿破不能穿错,扮装非常讲究,什么角什么年代,都要求非常严格,文角要求花衣花裙,武角要求战衣战裙等。
芯子故事主要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老百姓身边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如《西厢记》、《吕布与貂婵》、《罗成卖绒线》、《八仙过海》、《贵妃醉酒》等。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