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情景竹马

2013年12月13日 09:23作者:来源:大众网

“古城情景竹马” 是一项元霄节期间以扮玩杂耍为主要形式的民间习俗。“古城情景竹马”表演人可多可少,队形复杂,如“长蛇阵”、“十字阵”等队形,场面威武壮观。

  “古城情景竹马” 是一项元霄节期间以扮玩杂耍为主要形式的民间习俗。形成于清代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初,是原长山县及周村一带三大著名杂耍之一。

  作为传统杂耍,竹马在长山、周村一带本来玩者甚众,由于古城村人习武成风,参玩竹马者多身怀武艺,特别是“总领队”,更是武艺超群,“飞脚”能打到数米之高,从而使这一融合了武术的传统杂耍更具有观赏性,使其他“竹马”队伍相形见绌,古城竹马由此独树一帜,称雄长山、周村一带百余年。凡“古城情景竹马”所到之处,其他杂耍队伍纷纷避让路边,围观者更是人山人海,掌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竹马”是用竹篾根据马的形状扎制而成,或裹绸布或糊数层厚纸于骨架外,彩绘后上涂桐油,马脖系铃铛,下用白布围裙,上画作奔驰状的马腿,以颜料描绘后栩栩如生。竹马大小不一,大者达两米余长,扮玩前系于玩者腰部。

  “古城情景竹马”表演人可多可少,队形复杂,如“长蛇阵”、“十字阵”等队形,场面威武壮观。竹马表演多由打击乐器及笛号伴奏,表演者边演边走,观众边追边看。

  竹马队由9匹“马”组成,每匹马有2人,一骑一引,另有一人在前,为“总领队”,一打旗者殿后,共20人。扮玩者均着满族人衣帽,节目亦以清朝为背景,9位骑马者中,为首者名称“老汗王”,身份为清朝顺治帝,另8人则分别代表8位皇子(亦有8位皇爷之说),表演内容为顺治帝带领8位皇子“狩猎”。

  “竹马队”上路或开演前,先由数人手舞“火起熘”打头阵。所谓“火起熘”,乃是绳索两端各系一个拳头大小、装有已燃木炭的圆形铁笼。作为竹马的组成部分,“火起熘”负有“开路”或“开场”的重要任务,如与其他杂耍队伍相遇,双方便通过表演“火起熘”以较高低,败者自动让路。古城“火起熘”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铁笼大者如碗,绳索长者五六米,且玩法多样,难度极高,周围百里鲜有敌手,较有代表者一曰“二龙吐须”,乃以牙咬住绳索中段,以头部舞动之;二曰“金丝缠葫芦”,则是将绳索绕于脖上,靠肩膀晃动而带起“火起熘”,每于此时,如火龙飞舞,煞是惊艳。

  开场成功后,数十人手持“云彩灯”上场,并迅速分站成四门,众多儿童则手持“荷花灯”分站四角,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锣鼓队由十二套锣鼓组成)中,手持灯笼的“总领队”带领竹马队登场亮相。玩法一般为四种:跑四门、剪子股、串树林、折返身。“跑四门”分设东、西、南、北四门,玩耍时,2匹竹马为一组,“老汗王”居中。在“总领队”带领下,8位引马者腾挪跳跃,连续表演打“飞脚”、“就地十八滚”等高难度动作。“跑四门”中各组有各自跑动路线,但跑动步法完全相同。跑完四门后,紧接着改跑“剪子股”。“剪子股”与“折返身”类似,均是在“总领队”带领下,往返奔跑,除“老汗王”外,其余8匹马19人均须动作一致,步伐整齐,两者只是跑动形式及路线不同,且“折返身”多在路上行走时表演。之后“云彩灯”队伍又分站成“树林”状,“总导引”带领众“竹马”在“树林”中疾步穿行,其身手之敏捷,步调之一致令观者无不惊叹。

  抗日战争爆发后,“古城情景竹马”停演,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恢复,但在1958年后,一度未再组织表演。这一享誉数百年的传统杂耍几近失传。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农民的生活逐步提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经过村民们挖掘、整理,恢复排演了这一优秀的传统杂耍,“竹马”才得以逐渐恢复生机,在给老百姓以精神享受,传承民族文化、挖掘其内涵的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商业和旅游业发展。

  2009年被滨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