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南屋称倒厅或柴房

2013年12月21日 17:08作者:来源:大众网

境内农村住宅,皆坐北面南,为东南向或西南向。东西为厢房,北屋为正屋住人,南屋称倒厅或柴房,富户则为客厅,厢房多做崐磨房或仓库。沿海地区以海草(大叶藻)苫盖

境内农村住宅,皆坐北面南,为东南向或西南向。东西为厢房,北屋为正屋住人,南屋称倒厅或柴房,富户则为客厅,厢房多做崐磨房或仓库。沿海地区以海草(大叶藻)苫盖,山区则以茅草或麦秸为之,间距狭小,檐头低矮。建国前,富裕人家多建四合院,前为倒厅,后为正房。前后各5间,忌4间或6间,有4、6不成宅之说。东西厢房各3间。前房以1间做过道,两侧做客房和耳房。院内正对过道2米处立照壁,上书“福”字或“寿”字。正房中间1间称明间,前设左右两灶,后供摆设灶具之用,并留有后窗。明间两侧称东、西配间,设土炕与锅灶相通,用做寝室和摆设家具,并以西为上,供长辈下榻,东配间为已婚夫妇所用。正房两端称东、西稍间,亦设土炕,供已婚晚辈或未婚者就寝。厢房一般做粮库或磨房。一般人家建一正房一厢房,正5间厢3间,或正厢各3间。正房居住使用与富裕人家相同,厢房多存放粮食、农具。与厢房对应一侧设猪圈、厕所。贫苦人家仅建3间泥草房,乱石为墙,木栅为门,全家集居一炕者甚多。农村住宅多以3~5户连排接山墙而建,房基、房脊、院墙尺度相同。院内流水的出口,开于临街的院墙下,水需绕门而过。房屋坐落忌冲街道,如冲街道要在墙壁上刻写“太公在此”或“泰山石敢当”字样。出门忌碰(即冲见)他人房山墙,碰山需在山墙上刻写“紫气东来”或“吉星高照”字样。
  建国后,居民不断翻新旧房或另建新屋。70年代后,传统四合院式住宅渐被淘汰。农村居民新建住房由大队、公社统一规划,多为条石、砖瓦结构。一般正房4间,以明间会客,两套间作寝室、摆设家具之用,稍间开门作厨房,院内或东或西建3间平房,或倒厅平房带过道,单门独院。80年代兴起把正房4间辟为明间和套间相通的一大间,专供陈设家具和会客用,另建带耳房与正房稍间相通,做厨房和寝室。部分农村、农户亦仿照城镇建起了住宅楼。建筑观念上由过去只求坚固改为讲究通风、采光、宽敞、美观、舒适。城区居民开始由平房改为“二室一厅”或“三室一厅”的楼房。
  农村居民素以土炕而卧,只有城镇殷富之家有睡床之习。土炕上铺放苇席,席上放被褥,夜放昼叠。旧时贫苦之家则多睡土炕,或全家同被而卧。70年代后,又有以纤维板和用各种图案纸裱糊炕面,用清漆涂刷代替苇席。80年代,成婚之年轻夫妇,炕上多铺地板革,更增添了毛巾被、线毯、仿毛毯、毛毯等。农村除老年人仍睡炕外,大部分青年仿效城镇卧具,拆炕易床。初为木板床,后兴席梦思床,冬季习铺电热毯。
  居民家庭起居用具摆设,依经济条件而异。建国前,富裕之家家具摆设考究,八仙桌、太师椅、条山几、大条凳、茶几、床、箱、柜、梳妆台、三屉桌、座钟、花瓶、帽筒等布设于客房、寝房之内。家具多用紫褐色大漆油刷。一般农民家庭备有箱、柜、桌、杌子等,颜色均为褐色,多摆设于配间或稍间房门北靠墙处。70年代以后,各类传统家具渐被淘汰,只有少数老人沿用。取而代之的是大衣橱、圆桌、方桌、写字台、高低柜、木床等家具,颜色为淡黄色。大衣橱、写字台、高低柜多设于卧室或会客间。厨房配有方桌(或圆桌)、餐具柜。80年代以后,新婚家庭多数备有沙发、茶几、组合柜、席梦思床,家具采用颜色艳丽的宝丽板镶面,会客间一般设有沙发、茶几、电视机等,卧室配有组合柜,挂衣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胡玥姣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