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衡三:自称“古愚山人”

2013年12月21日 19:24作者:来源:大众网

刘衡三(1889.10~1957.12)名铨法,号衡三,自称“古愚山人”。文登市宋村镇台上村人。幼读私塾。受维新思潮影响,到青岛礼贤书院就读。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公司从事工程建设。1923年出任青岛私立礼贤中学校长兼市政府科长。礼贤中学为德国与瑞士民间组织同善教会所办。

刘衡三(1889.101957.12)名铨法,号衡三,自称“古愚山人”。文登市宋村镇台上村人。幼读私塾。受维新思潮影响,到青岛礼贤书院就读。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公司从事工程建设。1923年出任青岛私立礼贤中学校长兼市政府科长。礼贤中学为德国与瑞士民间组织同善教会所办。刘在校不领工资,靠兼职薪金生活,亦不信教。鉴于当时旧中国不重视中等专科教育的现实,倡导在礼贤中学创办高中工程科。不料教会代表却以只有办医科才符合同善教会宗旨为由进行阻挠。经过斗争,终以工程科外语为德文而定案开设。初始班次少,专业课全由刘一人承担,自编房屋建筑学讲义,并著有《铁筋混凝土工程》一书供教学使用。高中工程科自1932年招生到解放后并入李村建筑学校止,毕业生400余人,分布全国各地,成为建国后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为提高礼贤中学的教学质量,刘衡三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任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田径运动成绩优异,足球和排球等项目也多次夺得青岛市中学比赛的冠军。1933年,青岛市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会考,礼贤中学初中两个班不足百人,第一榜通过60多人,而多数中学仅通过20%,有的只通过34人。礼贤中学的教学质量出此而蜚声青岛。 

  30年代末,青岛海军司令谢刚哲的儿子谢宗藩和另外3个学生依仗父辈的权势,在社会上打仗斗殴,被称方“四大金刚”。衡三不惧权势,按校规将其全部开除,得到社会舆论称道。日军侵占青岛期间,刘坚持不向伪政府领取经费,只向爱国商人筹集资金,坚持办学。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后,唯独礼贤中学免于甄审。1929年,刘衡三登记为工程师,并于青岛设建筑师事务所。至“七·七”事变的10年间,在省内设计工程百余处(日军侵占青岛期间,刘拒绝向伪政府登记,不领工程师执照,停止工程设计与监督)。代表作有青岛市天津路交易大楼、中山路山左银行,大陆银行,中国银行大楼(与人合作)和青岛红十字会大殿工程(今市博物馆)、青岛市红十字会大殿建筑设前后两组,分两期完成。前组是办公楼(今市图书馆),为第二期工程,他人设计;后组民族形式大殿,为第一期工程,刘衡三设计。该建筑虽为民族形式,但斗拱、结构构件及大殿前排柱的柱面挂匾,均采用水泥制品和预制混凝土构件,为国内首创。1934年,他向国民政府实业部申请了混凝土预制构件专利,并获证书。这一专利很快引起国内工程界的重视,社会有“南黄(黄柏樵)北粱(梁思成),实干家是刘衡三”的说法。1957年,苏联专家阿里依尼科夫和拉宁到青岛参观红十字会时,对中国1932年就有这样复杂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称赞不已。  

  建国后,刘衡三继续担任礼贤中学校长,兼任青岛市政协委员。1953年,辞掉任职30年的礼贤校长职务。病逝于青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胡玥姣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