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树上修行得道的传说,最早起源于齐地。乐陵丁坞镇何庙村东南的路旁曾有一株枣树,相传古代的术士们就是在这株枣树上修行后得道升天的。这株枣树枝干虬劲,历经沧桑,但千百年来,却一颗枣子都不结,枝叶丛丛向天疯长。传说是当年那位得道之人升天之时,已将几千年应结的枣子全都吃净了。然而传说终归是传说,可是那株在人们的记忆中从未结下一果一实的枣树却生长了若干年,直至后来,这株枣树毁于一场无名之火,枝干全焦,只留下一堆灰烬(也有说其是“自燃圆寂”)。照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一树一生度得一仙,也可称谓“功德圆满”了。
随着枣的仙道化从东向西流传,很多方士则通过食枣或在枣树上修行,来提高自己的声誉。撰写于东汉建宁二年(169)的《肥致碑》记载:(肥致)“舍止枣树上,三年不下,与道逍遥”。这使得他“行成名立,声播海内,群士钦仰,来集如云。”这一记载要远远晚于安期生食枣的记载,可见,随着传说的不断深化,人们已经开始将视线放大到任何与枣有关的地方。
枣的仙道化,体现的是中原早期求仙人向东方海滨寻取不死之药的努力。 随着秦皇汉武寻仙的失败,西域交通线路的开辟,与西域国家间交往的增多,乃至新的视野被打开,他们寻找仙人及仙药的目光也由东部海滨转向西北的塞外,西王母便一路攀升为道教的大神仙,西域的珍奇果品渐渐代替枣而成为另外的长生不老食品。
公元前134年,随着董仲舒提出的“正谊明道”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从此,中华文明的流传便基本上结束了“无为而治”、自由放任的黄老哲学,随之进入了一个强烈重视伦理纲常和整体意志,以及适合这种意志的整套政策和制度的帝国历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刘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