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博学机智,能言善辩

2013年12月11日 19:50作者:来源:大众网

东方朔是一位正言直谏的大臣。汉武帝听信专门会奉承他的臣下的话,要修一个极大的上林苑,以供他游猎享乐,东方朔上书《谏起上林苑疏》,认为这是奢侈扰民,违逆天意人心,具体分析开辟上林苑祸国殃民的危害,并以历史上奢靡误国的教训,忠告武帝要以前车为鉴,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东方朔(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又作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镇)人,西汉太中大夫,侍汉武帝,《史记》、《汉书》对其均有传记。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下诏征天下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东方朔应诏至长安上书,深受汉武帝赏识,得以待昭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后以“智取侏儒”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又以雄辩郭舍人,拜为常侍郎,遂得爱幸。建元三年,他因上书《谏起上林苑疏》被擢拔为太中大夫,不久,因酒醉小遗殿上,被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后又复命为郎,一直到最后。

  东方朔是一位正言直谏的大臣。汉武帝听信专门会奉承他的臣下的话,要修一个极大的上林苑,以供他游猎享乐,东方朔上书《谏起上林苑疏》,认为这是奢侈扰民,违逆天意人心,具体分析开辟上林苑祸国殃民的危害,并以历史上奢靡误国的教训,忠告武帝要以前车为鉴,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武帝姑母馆陶公主私幸一个叫董偃的卖珠儿,此人善于阿谀奉承,又擅长一些游戏技艺,因此武帝常和他一起驰逐、戏耍、饮酒作乐。元光五年初秋,武帝置酒于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是参商朝政大事的地方),派人叫董偃来饮酒。东方朔见此情景,很是气愤,把画戟往地上一扔,力陈董偃的三大罪状:私侍公主;败男女之化,乱婚姻之礼,伤先王之制;以靡丽奢侈、耳目之欲诱惑陛下,这是国家的大贼。应该处斩,他怎么能到这里来呢!在东方朔的极力规谏下,武帝不得不改置酒于北宫,引董偃从东司马门入。从此,董偃受宠一天不如一天。

  在太初元年前后,武帝妹隆虑公主之子、武帝女夷安公主之夫昭平君酒醉之下杀了主傅,此罪行昭然若揭,国法难容。武帝不得不忍痛杀之,而“为之垂涕叹息”、“哀不能自止”。这时,武帝左右的侍从们也追随其后,装模作样地表示出痛惜之情,以讨好汉武帝。但唯有东方朔力排众议,挺身而出,向前奉酒上寿,再拜称“万岁”,以示祝贺。足见东方朔一身正气。胆识过人。

  东方朔博学机智,能言善辩,诙谐劝谕,《史记·滑稽列传》、《汉书·东方朔传》均突出了他滑稽幽默的独特风格,但他的滑稽幽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为了取容,而并非为了取宠,正如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在《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中所写“先生瑰玮博达,思周变通。以为浊世不可以富贵也,故薄游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颃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谏以明节;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谐以取容。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驰张而不为邪,进退而不离群。”可谓是“雄节迈伦,高气盖世”。

  东方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评价西汉文化时说:“武帝爱好文学。他的侍从,如严助、东方朔、枚皋、司马相如等,都是有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九篇中说:“文学之士,在武帝左右者亦甚众 。先有严助……又有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而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尤见亲幸。”司马迁曾以他的《史记》向东方朔请教。《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是他的代表作,文辞起伏跌宕,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明张溥收集他的作品辑成《东方大中集》。

  由于他的滑稽幽默,被尊为中国相声的鼻祖。

  后人由于敬佩东方朔的人格,崇拜他渊博的学识,把他誉为智圣,捧为知识之星、岁星、桃仙子、六爻八卦的祖师爷等,早在汉代就有很多把他神化了的民间传说,所以两千多年来东方朔的形象始终被人们传为神仙。

  东方朔虽然位不过执戟,官不过侍郎;在历史的长河中,象这样草芥一样的小官,何止万万?然而,别人却都象小草一样,默默地生,又默默地死去了。而东方朔,却被世人所崇敬。从唐吴道子到宋、元缂织《盗桃画》,到明唐伯虎的《盗桃图》,到现代画家齐白石等人的东方朔画像,每个朝代均有很多大画家,为其作画,但大多把他画作了盗桃仙人。书圣晋王羲之和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先后都曾书写过晋夏侯湛为东方朔作的《东方先生画赞》。颜书此碑至今尚存于陵县。

  东方朔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161年(汉文帝后元三年),东方朔生于汉平原郡厌次(今陵县神头镇)“少失父母,长养兄嫂”(见《应诏上书》)。

  公元前149年(汉景帝中元元年)至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时东方朔13岁—21岁。“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征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见《应诏上书》)。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时东方朔22岁,应汉武帝诏到长安求仕。“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见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属杂家二十篇之数。“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见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建元二年),时东方朔23岁。借恐吓侏儒得见武帝,得待诏金马门。同年因射覆及辩难幸倡郭舍人,被汉武帝擢为常侍郎。(均见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时东方朔24岁。夏有伏日割肉趣闻,秋有《谏起上林苑疏》事,被擢为太中大夫(均见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建元四年)至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时东方朔25岁至27岁之间。先是因酒醉小遗殿上被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后又被任为中郎。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元光五年),东方朔32岁,是年东方朔从汉武帝幸上林苑,当有所作。疑刘向《别录》所载之《平乐观赋猎》和《七言上、下》、《八言上、下》当作于此时。但七、八言诗不知内容属何,是否作于此年,不敢断然肯定。因平乐观是上林苑的建筑,所以将《平乐观赋猎》系于是年,大体不错。

  另有东方朔止董偃入宣室事(见《汉书·东方朔传》。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东方朔34岁 。是年汉武帝生戾太子,东方朔写《皇太子生禖》。(见《汉书》之《枚皋传》)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或公元前125年(汉武帝元朔四年)东方朔36岁或37岁。《与公孙弘书》当作于公元前126年或公元前125年初。是二年内,当另有《难公孙弘书》。公元前125年(汉武帝元朔四年),东方朔37岁。是年冬,东方朔随武帝幸甘泉宫,向公孙弘借车马,写《从公孙弘借车马书》。(见《汉书》之《孝武本纪》、《郊祀志上》)。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朔五年)至公元前121(汉武帝元狩二年)或更晚,东方朔38岁至41岁或更晚。此间似应有《武帝自问》和《答帝问才》。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东方朔40岁 。是年东方朔智辩驺牙,且预言远方归义。次年,匈奴混邪王来降,汉武帝厚赏东方朔。(见《汉书·东方朔传》)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至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元狩六年),东方朔43岁到45岁。其间当有《答骠骑难》之作(见《汉书·霍去病传》,文见《东方大中集》)。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东方朔47岁。是年汉武帝起柏梁台,用香柏为殿,香闻十里。东方朔的《屏风殿上柏柱》疑似写此香柏之柱。如是,当作于此年(见刘向《别录》)。另《别录》还载《责和氏壁》一文目,年代不可考,由题目看不像晚期作品,今亦系于此。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东方朔52岁。是年东方朔随汉武帝封泰山。当著有刘向《别录》所载之《封泰山》一文。《海赋》当写于此时。另有谏止汉武帝赴海求仙之事(见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二》)。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东方朔53岁至54岁。元封二年,汉武帝祷旱于万里沙,次年又祠灵星,疑东方朔《旱颂》一文当作于此二年内。(见班固《汉书·郊祀志》文见《东方大中集》)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东方朔56岁。是年冬,东方朔随武帝南行巡狩,如东方朔确作《宝瓮铭》,则必在是年(见《汉书·武帝纪》)。另,东方朔贺杀昭平君一事,据年代推算,当在此年之后三数年内比较合理,但决不会早于此年(见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东方朔58岁。是年汉武帝起建章宫,东方朔《化民有道对》应写于是年(见《汉书·武帝纪》)。另《与友人书》应作于此年或稍后一些时间(见《东方大中集》)。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太初三年)至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东方朔60岁至65岁。从东方朔的思想发展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推论,在此数年内当有《嗟伯夷》、《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七谏》诸作,但此四篇写作的前后次序不可强推。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至公元前93年(?)(汉武帝太始四年),东方朔66岁至69岁死(?)。此期作品当有《据地歌》和《诫子诗》。另有临终前谏武帝远佞人、纳忠言之事。

  关于东方朔究竟死于何年,诸籍均无明确记载。姜亮夫先生将其定为公元前93年(?)年,不知何据。谨按:①东方朔死于武帝之前甚明。②东方朔死于老年有病,卒前儿子已常“持节出使”(《史记·滑稽列传》),自己为郎“积数十年”(见《答客难》),足见年老体衰,当于70岁左右比较合理。

  注:《东方朔生平大事记 》摘自傅春明先生所编《东方朔作品辑注》

  东方朔后裔

  近年来的一些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使得我们逐渐认识了东方朔后裔,从而使东方朔研究发展了一大步。

  2002年春,在东方朔的故里陵县神头镇东街发现了东方朔后人东方合的墓,墓志铭记载:“公讳合,德州安德人,汉大夫倩之二十八代孙”。墓志铭落款的时间是唐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东方朔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154-公元前93年,到公元672年时间跨越800多年,每代人的间隔为28年左右,这比较符合现实,再就是墓志铭记载的一些事实能和正史相互印证,由此知,墓志铭是可信的,这证实了东方朔是陵县人,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东方朔后裔的一把钥匙。

  墓志铭记载,东方合的曾祖即东方朔的第25代传人是东方膺,北魏永平中(508――511年)任青州长史,墓志说他“弼政三齐则羽仪人物,佐清千里则令范当时”。东方合的祖父是东方老,墓志记载“祖老,齐特进,又迁济、益、南兖三州刺史”这里说东方老在北齐位特进大夫(荣誉衔),后来又先后当上了济州、益州、南兖州刺史。这在正史中可找到佐证,《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高允》附载“东方老,安德鬲人(即现在陵县人)……文宣受禅,封阳平县伯,位南兖州刺史”。史书还记载东方老是一有名战将,先是为高昂(项羽式的人物)的部曲,出生入死,经临多次战阵,为北齐的奠基人高欢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高欢的儿子高洋登基后就封东方老为阳平县伯,南兖州刺史。东方老后来做为一名重要将领率大军征南梁,虽然开头取得一些战绩,但后来遇到连绵大雨,遭到“水淹七军”的惨败,东方老被梁俘捉,随即遭杀害。东方合的父亲东方荣,隋右武卫长史,是皇帝羽林军的官员,这个官职是皇帝的亲信人员才能充当的。东方合二十岁就很有名声,“龆年阐誉五车,富于经典六艺”,在隋唐变革年代,也曾在军中任职,到唐朝统治稳定后,也想致力于文官事业,可是忽然于672年死去,葬于家乡崇仙里。

  东方合的墓志记载了东方朔第二十五到第二十八代四代人的身世,文字记载的时间跨度(508――672)为160年左右,可是却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个朝代,这段历史正是中国历史上由乱到治的动荡时期,可是从东方膺到东方合四代人,尽管朝代变迁,每代人都在不同朝代的政治舞台上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乃是家族人禀赋很高,能顺应时事,与时俱变。由此可见东方朔后裔颇有乃祖遗风。

  唐代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一书使我们多了一些对东方朔后人的了解,《元和姓纂》对“东方”姓氏的解释是:“伏羲氏之后。帝出于震,以主东方,子孙因氏焉”;又写道:“平原厌次汉太中大夫朔,字曼倩。唐礼部员外郎东方虬云朔之后,生颢,左拾遗”。这样我们就知道东方虬也是东方朔的后人,而且东方虬还有个儿子东方颢,官至左拾遗。东方虬是武则天时的左史(掌管皇帝起居住的),武则天执政在685――704年间,东方虬也应是这个时期人,从时间上看,前边提到的东方合是死于唐高宗年间,而东方虬活动在武则天时代,这正是一代人的差别,因此从时间上推算,东方虬应是东方朔的第二十九代人,而其子东方颢则为第三十代人,这样东方朔又多了两代人。东方虬也是著名文人,他最让人熟悉的是关于“赋诗夺袍”的事。武则天称帝后,一天率百官游洛阳龙门,游到兴处,武则天命百官赋诗,才思敏捷的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阅后大悦,赐锦袍一袭让东方虬穿上,一会儿,内供奉宋之问的诗又成,宋很善于拍马屁,他把本来游山玩水的事说成体察民情,播散时雨:“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宋之问的马屁正拍到武则天的痒痒处,所以武则天又马上把东方虬的锦袍夺过来转赐宋之问。后人对武则天的作法很不赞同,元好问做诗:“若从华实论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虽然在斗诗方面败给宋之问,但人品却比宋之问强得多。宋之问谄事张易之弟兄,张败后,宋被贬泷州,他从贬所逃回来,藏到朋友家,又靠出卖朋友和太平公主挂上钩,到太平公主败亡后被处死。而东方虬却正身立朝,他标榜要:二百年后乞于西门豹作对。“东方”对“西门”,“虬”(龙的一种)对“豹”,这果然是绝好的对子,西门豹是历史上有作为的官,为民除害,东方虬要和西门豹作对,显然更深的用意是要追随西门豹,要作一个和西门豹相提并论的人,这看出他为官处事的志向。东方颢也是位诗人,有的地方提到他曾被列为开元十八学士之一。

  以上简单记述了东方朔北魏到唐初这个时期的后裔的一些情况,这个时期的后裔或有文才,或有武略,东方家族是个人才济济的家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