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匡五:1939年来到陵县,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2013年12月11日 19:58作者:来源:大众网

  吴匡五原名吴观志,阳信县后吴家店人,1915年生。1939年7月9日来到陵县,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此时正处于狼烟滚滚、日寇据点林立之非常艰苦的抗战阶段。他本是一个文弱书生,参加革命半年多来,曾先后任冀鲁边区《烽火报》编辑、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民训科科长、惠民专署民训科长。当了县长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放下笔杆,拿起枪杆与凶残野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日伪作斗争。他以卓越的军事才干和组织能力,组织了县、区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率县大队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发动群众挖地道、截电线、破坏交通和敌人的通讯设施,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1年春,形势进一步恶化,我八路军主力部队转向我县外线作战。吴匡五同志率大队转移到德县、陵县边境活动。有一次在德县境内与德县、陵县、德平等七路合围抗日武装的敌人遭遇,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在这紧急的情况下,吴匡五指挥若定,准确地判断了敌人的布置情况,巧妙地率领大队全体人员,从敌人的空隙中穿行,昼夜行程二百里,安全转移,避开敌人。还有一次,敌人纠集了驻德平、惠王、神头等六处据点的三百多名伪军,将他所率的县大队包围,周围一片枪声,唯东南方向没有枪声,他断定这是敌人用的诡计,东南方面一定设有伏点,他当机立断,率大队迎着枪声冲上去,果然不出他所料,东南方真的设有伏兵。当敌人发现他们突出重围后,再集结部队已经晚了。

  吴匡五同志对革命事业舍已奉公,不徇私情。1940年春,他的家乡灾荒十分严重,骨瘦如柴的母亲步行二百多里,来找当县长的儿子度荒活命。身为一县之长,为家里筹集几百斤粮食何足挂齿?何况又是救一家活命!但吴匡五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里更需要粮食。母亲仅在这里住了几天,就被他劝回家了。当他含泪望着渐渐远去的母亲的时候,身边一位同事抱怨他说:“老吴,为什么让老人这样空手走呢?”吴匡五闻言,再也忍不住了,他的泪流下来,说:“这样在苦海里挣扎着活命的,天下何止是我的母亲”。

  这位人民的好县长于1941年秋天,在苏家庙战斗中,不幸牺牲了,时年才仅仅27岁,为纪念这位英烈,1943年经上级批准,将陵县改名为匡五县,并于1945年在三官道村建烈士陵园,由匡五县民主政府立碑纪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