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习惯:妇女分娩后,乡亲“送月子”。

2013年12月13日 20:14作者:来源:大众网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旧称元旦,俗称过年,是全年之首节。

  节前,家人团聚,门前悬彩灯、插松枝、贴对联,清扫庭院。除夕,户户祭天地、“请”先祖,门前横栏门杠(意唯恐先祖早走,留其安心过年)。傍晚,阖家欢聚门前,观烟火、看照庭、放鞭炮,皆大欢喜。是夜备酒谈心,通宵不寐,曰“守岁”。

  初一凌晨,不论男女皆衣冠整洁,先敬先祖、拜父母,然后吃饺子,过团圆年。继之,庄乡邻里互相拜贺;遇到长辈行叩拜礼,平辈之间则互敬问候,互为祝福。

  节日过后便开始走亲访友,直至正月十六。

  元宵节

  十月十五为元宵节,是各族人民娱乐的节日。节前,各村镇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节至,群众聚会,办秧歌、耍龙灯、舞狮子、唱小戏、踩高跷、跑旱船,极尽欢娱。晚上,户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友邻村庄登门献艺,谓之“散灯”。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文娱活动的最高潮。

  填仓日

  农历正月二十五清晨,农家在门前以柴灰画圆,内放谷物,俗称打囤,以示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抬头

  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古以为龙能治水,在此以龙喻水,象征地气开始上升、春雨即将,因而过节以示庆贺。

  民间有吃“蝎子爪”的习惯。即:把黄豆水渍、生芽后用油炒熟,食之。有灭蝎子、避免毒虫伤害儿童的含义。

  清明节

  旧俗在清明节前一天禁火食冷食,故称寒食节。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之事。一般在农历三月十七(阳历4月5日)左右。翌日为清明节。村民行祭祖活动。建国前,德平、理合务一带有门前插柳、少女打秋千的习惯。建国后,为纪念革命先烈,每年清明节,全县机关、学校、工厂及各界群众到王楼、官道、菅寺等烈士陵园扫墓,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至今上坟之俗仍存。

  端阳节

  五月单五亦称端午。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难日,这天吃粽子,以示对屈原的怀念。据清康熙《临邑县志》载:“端阳:食黍,小儿、女子系五丝。”

  中秋节

  民间有七月初秋,八月中秋,九月末球之说,故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之夜,皓月当空,阖家老少欢聚一堂,吃月饼、瓜果,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乡间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的民谣。

  重阳节

  重阳节,据清康熙《临邑县志》记载,每逢重阳,乡人便“更高争致,菊花作盆盎观”,并有饮吴茱萸酒祛病御寒的习惯。民国《临邑县续志》则说:“邑有旧俗,九月九日郊原逐兔,曰打围。”

  十月一

  十月十五为下元,天气转寒,人们为表孝心,便于十月初一家家户户上坟祭扫,谓之给亡人送寒衣。据清康熙《临邑县志》记载:“十月一日墓祭,燎寒衣,辞场圃……”

  腊月二十三

  辞灶日。按照旧俗,凡在外地的所有家人必须在腊月二十三日之前回到家中“辞灶”。辞灶,即送灶王“升天”,并寄意于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而且,还有吃粘糕、粘糖的习俗。解放后,群众破除了迷信观念,供灶王、辞灶之风随之根绝。

  风 俗

  待客

  按照解放前的旧礼俗,宾客来访时,主人要出户相迎,到寒暄,互致拱手礼。来到客厅,遇到长辈男要鞠躬、女要裣衽。建国后,均改为握手礼。礼毕,入座。主人先递烟、敬茶,然后饮酒、用饭。随后,亲门近族还要备后席,以示关怀与尊重。客人临走时,主人要热情相送,互道珍重,握手言别。

  庆寿

  人到60岁时,子孙晚辈便为其祝寿。从此,5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老人寿诞之日,阖家欢乐,亲朋好友皆携带食品、寿幛、寿匾等礼物前来祝贺。在解放前,还要按照辈份大小、年龄长幼、先男后女的顺序,依次为老人拜寿。有些大家富户在庆寿时还要雇鼓乐、唱大戏,借此沽名钓誉,炫耀门第。目前,庆寿之风在城乡仍有继续。

  另有一俗:父母到60岁(虚岁)时寿辰时,已经出嫁的女儿要给老人献上一块肉做为寿礼,取乌鸦反哺之意,以表孝心。寿礼的重量不受限制,但不管块大块小,都要切成66块(意取六六大顺之吉言)。

  贺娩

  妇女分娩后,庄乡邻里闻讯都要送些鸡蛋、红糖、挂面等适宜产妇食用的礼品,民间称为“送月子”。至第三天、第六天,产妇娘家族人中的女性长辈及姊妹也要携礼前来探望;第十二日(若生男孩,则是第九天),亲戚朋友均来贺喜,馈赠给小儿之礼物有手镯、长命锁及衣服、布料等。主家喜筵恭候,客人为之道喜,宾主同乐。

  婚嫁

  建国前,民国婚俗深受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女儿童长至7、8岁,便由父母主持,经媒人撮合结为“娃娃亲”。从提亲、定亲到结婚要通过六步手续,古谓之“六礼”,一、由媒人传讯,男方出恳亲帖求婚,女家同意后,出允亲帖做答,谓之纳采;二、男女双方互换庚帖,谓之问名;三、传柬。男方送去龙柬,女家捎回鸾签,正式定亲,曰纳吉;四、男方将衣帛、首饰等聘礼送往女家,或双方交换饰物做为定婚凭证,谓之纳征;五、男女双方至十四、五岁时,即准备结婚。先由男方取吉,再将婚期通知女方,并征求意见,称之为请期;六、亲迎,婚前女方选双日送嫁妆。吉日晨,男方备轿两顶,鼓乐吹打,去女家亲自迎娶,是为亲迎。新郎到后,女家设宴招待。宴终,新娘红巾蒙头,盛装登轿,由兄长护送至男家。落轿后,新娘在伴娘陪同下进入院内,夫妇拜天地、入洞房。次日,女方之姊妹辈送小饭,诸亲友登门贺喜,主家设宴以酬宾客。晚上小叔子、小姑子、侄子等晚辈闹洞房,新娘拿出烧饼糖果酬谢大家。第三日,夫携妻同去女家参拜岳父岳母,谓之“回门”。当日归来后,去祖坟祭祖。建国以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为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提供了法律保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