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钟(1732~1822年),字弘升,回族,庆云县严务乡后庄科村人,生于武术世家。据《吴氏家谱》记载,吴氏家族祖籍今安徽歙县人。明永乐三年(1405年),因高祖吴荣特授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遂全家迁至河北省沧州市。至明万历年间,吴氏第六代吴师孟落户后庄科村。
吴钟是吴师孟的曾孙。吴钟的父亲吴天顺文武双全。吴钟也天性聪颖,发蒙即可过目成诵,自小即经常喜文弄武。吴天顺量才施教,悉心传授他武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吴钟对武术的追求如饥似渴,功夫也日益纯熟。吴天顺知道儿子是大器之才,担心自己有限的功夫会贻误儿子,于是出赏贴以求师学艺。
本地人都知道吴钟功夫,故赏贴张出许久,无人敢来应聘。父子正作难犯愁,这日忽有翁妪二老人来访。老翁自称呆叟,说愿与吴钟切磋。吴钟请二老入府,老人话虽不多,对武学却有着非同一般的造诣,一看便是当世高人,于是把二老拜为师父、师母。
此后,呆叟悉心传授拳法及六合大枪,吴钟日夜苦练。这一日,呆叟说要外出访友,嘱吴钟在家刻苦练功,自己三五日即回。师父走后,吴钟在练武场演武,师母恰好经过,驻足观望良久,忽然制止他说:“吴钟,你几年武功锤炼,尚有未精到之处。”听后,吴钟就请师母指教。二人入场,师母一招一式,一虚一实,都是关键之处。吴钟心领神会,一丝不漏的记住。后来,呆叟返回,见吴钟枪法拳艺大进,较他外出之前判若两人,甚为惊讶,便询问原因,吴钟将师母授艺经过具实相告。呆叟叹了口气说:“你原有根基,功夫不凡,经内人指点,更是锦上添花。你的枪法拳艺俱已精到,我们该告辞了。”吴钟听了,跪拜坚持苦苦挽留,说明自己早有夙愿,要为二老送终。在吴钟及吴氏家人的挽留下,呆叟夫妇只好定居下来,直至去逝葬于后庄科村。
师父师母相继辞世,对吴钟来说是一极重的精神打击。但他节哀继志,将多年功夫与呆叟夫妇所授之技精研细致,刻意琢磨,逐渐融为一体,终成独门“八极拳”。
以后,吴钟走遍大江南北,到处访友较艺,时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说。吴钟又结识了驰名武林的大侠之杰康大力、李章、刘三闪。四人同吃同住,切磋武功。经过几年的淬练,几人各有所长,于是有了“吴钟的枪、康大力的棍、刘三闪的架子天下趟,贴身靠打数李章”之说。为使武学不至流失,乾隆年间四人在天津以南的咸水沽换贴,义结金兰。
乾隆47年(1783年),吴钟回到家乡,在后庄科村设场授艺,从技着甚多。之女吴蓉学父技,悟得其理,技艺独到。吴钟在传授八极拳、六合大枪技艺的同时,把几十年所掌握的各种拳法、器械及气功进行系统归纳、整理,采众家之长,反复提炼,融为一体,集其大成。创立了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以“六开”,“八招”和“六合大枪”为主体架构的八极拳体系。
乾隆55年(1791年),吴钟携女吴蓉客居孟村设场授艺10余年。八极拳、六合大枪在孟村得到传播,后形成孟村、罗疃两大支系,使八极拳、六合大枪代代相传,兴盛不衰,名扬海内外。之后,吴钟因年事已高而返回后庄科村,再也没有外出。道光二年(1822年),一代武学宗师,八极拳的创始人吴钟以九十高寿辞世,葬于庆云县后庄科村吴氏祖坟。
2006年11月,作为八极拳创始人的吴钟陵园在后庄科村建成,陵园起名为“仰钟园”,由著名武术家、学者马明达先生题写牌匾;2010年10月八极拳弟子300余人为吴钟立碑。
责任编辑:刘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