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大祁庄地秧歌

2013年12月19日 09:42作者:来源:大众网

大祁庄地秧歌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一舞为主,以唱为辅。集舞唱为一体。一般每年的活动均在春节、元宵节在本村自娱自乐。元宵节前后周边各村均派德高望重三人前往大祁庄约请秧歌队去他村表演。在平原、武城两县流传很广。大祁庄地秧歌仍保留着古代流传下来的蒙汉民共同娱乐的形式,充分显示融合蒙汉一家的民族特点。

  大祁庄地秧歌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一舞为主,以唱为辅。集舞唱为一体。一般每年的活动均在春节、元宵节在本村自娱自乐。元宵节前后周边各村均派德高望重三人前往大祁庄约请秧歌队去他村表演。在平原、武城两县流传很广。大祁庄地秧歌仍保留着古代流传下来的蒙汉民共同娱乐的形式,充分显示融合蒙汉一家的民族特点。

  大祁庄地秧歌表演上场队员多达六七十人,多数身着明清时的古装,人物极为丰富,个性鲜明。领队(俗称打伞地),手持一把红色伞盖(也叫华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身后是四名武士(俗称打棒地),他们身穿青色打衣、打裤,头扎青巾,额戴镜牌,腰系宽带,足蹬快靴。意为队伍的保护神。但主要起领舞和打场子的作用。他们都要会一点儿武功,一旦场子围的太小了,打伞地将伞向上一指往回一翻。这时四个打棒地就要向前起飞脚,打场了,给秧歌队增添威武雄壮之势。后面跟着四名艳妆女子,意为宫女。宫女后面是四名手持马鞭的鞑靼人,意为元朝的蒙古统治者,身后四名汉族年轻女子(俗称大闺女),意为鞑靼人老婆。后面又有四名女子意为鞑靼人小老婆(俗称二老婆),他均是身着艳妆手持彩绸,在后也是穿长衫戴墨镜手托鸟笼浪荡公子。有打渔公、打渔婆、算命先生、货郎、花郎、猎人、老头、瞎婆、瘸子、傻小子、傻闺女及三教九流戏剧人物等。

  表演时,队伍呈两路纵队二人一排,横向交叉来回扭着秧歌步队形有转圆场、直行、二龙吐须。圆场和直行时二人交叉来回走。二龙吐须时打伞者将向上一举在向下往回一翻,四个打棒地一起打一套,飞脚后两队均向外回翻走,总之撑伞者怎样领后面就怎么样跟,什么样的人物做什么样的姿态。傻小子傻闺女在其中插科打混,有时找一陡坡让老头老婆来上。在上坡时燃放烟花烟花,叫做“老头上山”。这时鼓点打的非常急,老头老婆开始上坡越着急越上不去,而且上去还要掉下来。这样反反复复多次,直到观众满意为止,非常诙谐、搞笑。扭完一番队员在休息时间,撑伞者便开始唱秧歌。唱着点所有队员点着谁就唱,会唱什么就唱什么,气氛热烈无不令人拍手叫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