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原有一处远近闻名,并列于“弦歌台”、“弦歌书院”之上的名胜古迹“子游祠”,是为纪念先贤子游而建。历史上曾有“子游祠”、“丹阳公祠”、“吴公祠”之称。既然同为纪念一人,为何又有三个称谓? 笔者以为,其中原由则与历代皇帝对子游的敕封有关。
据《史记》载:“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职官名,即县令)”。《辞海》亦载:“子游(公元前506———?),春秋末吴国人,言氏,名偃,孔子学生。擅长文学,为武城宰。提倡以礼乐为教,境内有‘弦歌之声’……”
子游在任武城宰期间,政绩卓著,声名远扬,武城人深受其惠。后人为纪念这位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和教育先驱,遂在县治所在地(此指河西县城,宋大观时迁徙河东,新旧两城相距十里许)修建了“子游祠”,供各级官员和百姓悼念祭祀,并纳入历代祭孔活动的从祀之列。与之并存的,尚有“弦歌台”、“弦歌书院”,以期继承其兴办儒学,教化民众之传统。由于初建词时,是以言偃之字命名,故早称“子游祠”。
另据元代至顺朝(文宗)礼部尚书张起岩的《弦歌书院记》、明嘉靖《武城县志》和翰林学士周洪谟的《重修丹阳公祠记》载:唐代中期,尊儒之风日盛,加之子游又为孔门高弟,其以礼乐为教、兴学育才遗风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但成为百姓的偶像、官宦的楷模,而且更为朝廷看重,一时间武城成为山东名邑。之所以出名,则是由于武城四一古城遗迹陈翁文集贝州韵事出了一位名人子游,并有与之有关的三大名胜古迹。玄宗开元年间,子游被追封为“吴侯”,这就是初称“吴公祠”的由来。时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子游被加封为“丹阳公”,因有“丹阳公祠”之说。再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遂又改称“吴公”,但祠堂门眉,仍沿用“丹阳公祠”的匾额。至此,同指一人一祠而有三种称谓,也就不足为奇了。需要指出的是,吴公之吴,特指子游系吴国、吴人之吴,决非指姓氏之吴。为佐证三种称谓系同指一人一祠,特将旧志收录的古诗三首列于文后,以正视听。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
热点图片
>查看更多美图<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