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婚俗:夏津人办婚事仍崇尚节俭

2013年12月17日 12:55作者:来源:大众网

  夏津人自古有娃娃婚、指腹婚、换婚、转婚、领婚、冥婚、团圆媳妇、“娶灵牌”(旧时有为死人娶活媳妇,妇女抱灵牌结婚)、“一支两祧”(亦称兼祧、“一支两不绝”,即上辈有弟兄二人,下辈仅有一男孩,便各为之娶一妻,使其往来于两家,所生小孩各归各家)等婚俗。建国之后,诸如指腹、团圆媳妇、“一支两祧”等婚俗均已绝迹。本节仅就现行婚俗作一记述。

  普通婚俗 夏津人在明清之前也是多于20岁左右结婚,夏津人俗称结婚为“成家”,也就是成立家庭之义。民国时期夏津人的结婚年龄也大多在20岁左右。

  建国后,实行了婚姻法,规定了男、女结婚年龄。2005的结婚法定年龄是男22岁,女20岁,男、女达到这个年龄即可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

  夏津的婚嫁礼仪风俗,与周边县份大体相同,但“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细节之处亦有不少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本县的婚嫁风俗亦随之演变,大多是由繁到简,然而随着婚乐和婚礼用具的发展,又有从简到繁的现象。2000年来夏津的婚俗礼仪又杂糅了西方国家的婚礼风俗,因之与传统婚俗又有很大差别。譬如,新嫁女穿婚纱就是新式风俗,传统婚俗,结婚忌白色,白色为素,而婚纱是纯白色,西方国家认为白为纯洁,象征感情的忠纯,可是此举与中国的传统婚俗中“忌白”大相径庭,其他如盘头、婚纱照等均系新婚俗。婚俗虽有诸多更新,但其程式却仍有相亲、定婚、登记、结婚(举行婚礼)之程序。婚仪随时代变化而有简繁,其资费的俭奢亦又有不同。建国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婚礼基本以节俭为时尚,而之后却有铺张、奢侈之势,究其原因大体与经济兴替,年景丰歉所关。

  订婚 夏津人的订婚风俗,传统上是以媒人相沟通男女双方之家为始,经双方家庭斟酌认可后才正式进行,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无媒妁沟通,两姓如都是同意定婚,但也须托人为媒从中撮合,此俗自古而然,至今犹存。但“媒妁之言”自古迄今仅是参考,正式裁夺,青年男女须遵父母之命,在双方之父母允准的前提下,经过“相亲”、“过礼”之后,再互递“庚帖”。“庚帖”是订婚男孩、女孩的生辰八字(生日的年月日时)。互递庚帖称之为“和婚”,即看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和。相和则可定婚,相和是表明此婚姻顺畅,且能白头到老,否则,便会悖逆而破败离异。八字相和,即可“落小帖”,小帖就是“订婚帖”,由男方求婚,而女方作答。旧式婚帖内容较为复杂,今之流行者为简式婚帖,用16开或32开大红纸(亦称玫红纸)书写,于帖右侧居中写“敬求”二字,另起,于帖之正中,高抬纸楣居中,字体略大,书写“金诺”二字,落款为“忝姻眷弟某携子某鞠躬”。求婚帖送达女家,女家例应作答,即回帖。其帖式,于帖纸(大红纸)右侧正中书“谨遵”二字,另起一行,大抬头书“台命”二字,左侧下方书落款,内容亦为“忝姻眷弟某鞠躬”字样。

  婚帖互递后,男家例应给女家一定数量的聘礼(亦叫彩礼),原多为布匹、衣物、首饰之类。迄于20世纪70年代,则多为自行车、缝纫机或手表等。80年代后,聘礼便渐以钱币折合了,金额有“1001元”、“10001元”等,概取“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之义。同时男家还须摆酒席筵招待媒人、书帖人、亲朋故交等以示庆贺,与筵人员也例应随礼相贺,钱数为数十元、数百元不等。农村人为孩子订婚,尤其男家有安置音响设施或雇吹打乐班、歌舞团的,其规模略次于结婚,此风有愈烈之势。男女双方之家自落小帖后即是至亲,而互称“亲家”。“婚帖”(小帖)即为婚媾证明,双方均应恪遵,不得毁帖,尤其男方不可毁约,旧有“臊男家不臊女家”之说。自古以来人们在子女的婚事上对“落小帖”这一程序是非常重视的,时至2009年在某些农村中仍然保存着这个习俗。

  迄于21世纪以来,夏津人为子女的订婚程序又由繁趋于简,可是简中又有繁,其程序大体是,青年男女相识之后,则过从亲密,多有相约散步、餐馆就餐小酌等交往,此时则互称为“男友”、“女友”,经数月、年余(或更长时间)的交往,彼此了解后,再举行定婚仪式。这种交往,用现在的称道是“相处”,或“处了多长时间”,或“谈着哩”。相处之中,若有感情不合或不中意处,便作罢论,各自“劳燕东西”。2000年以来,青年男女的恋爱方法确实自由,有的一见钟情,如胶似漆,密不可分,乃至同床共枕了。更有甚者,不登记,不举行婚礼便搬到一起同居,不避人前而出出入入,俨然正式夫妇。更有甚者,生了孩子后再去办理登记手续,然后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此举只是为了收回前已“随往”别人的贺礼钱。此俗已是屡见不鲜,有渐被人们认可之势。订婚有一新俗颇值一提,即是“婚纱大照片”。在我国自照相术传入以来,大概就有了订婚照这一业务,不过先前只是黑白照片。20世纪70年代前后,订婚照片仍是以黑白照片居多,彩色照片则是用黑白照片经特殊工艺而使之成棕色后,再用专门色彩或油画颜料分层着色,其技巧颇受欢迎。原夏津国营照相馆的老摄影师范俊厚先生所绘的彩色照片,层次丰富,色调逼真,其技巧为全县中之佼佼者。70年代前后的订婚照片,大多以2吋、3吋为多,很少有4吋的。其价值仅在1元至1.5元之间。进入21世纪后,尤其近年来婚纱摄影馆骤兴,县城之中约近30处,尤以米兰春天设施较齐全。各乡镇也非止一家。订婚男女均各拍摄与真人相等的大婚纱照,手捧鲜花,相依相偎,其价数百元,或达千余元,有的拍照多种姿势,花费有达数千元者,虽是纪念,殊属奢侈。

  夏津县未婚年轻男女择偶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旧时的传统观念则是以家庭勤劳节俭,且有田产、积蓄为标准。对男孩的要求是以忠厚老实,且勤劳能干为标准,所以就有了“小孩老实可靠,家庭是过日子人家”这样的择偶准则。进入20世纪70年代前后,青年女子择偶则以现役军人为时尚,因为现役军人干好了可能转干,军官转业可有工作,女人找这样的配偶可保衣食无忧。

  除上述外,当时年轻妇女择偶的理想人物是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等部门的青年男子,在当时即是公安、司法、工商、税务也不能比拟,尤其是教育界更是不屑一顾。进入90年代,则注重文凭,有文凭就能包分配,就有稳定的工作,工作稳定即有固定收入,婚后生活自是安逸,所以当时年轻女子择偶标准有一顺口溜,其词:“公公是当官儿的,丈夫是上班儿的,自行车是冒烟儿的(摩托车),缝纫机是锁边儿的。”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商品意识愈加浓烈,崇尚钱财,物欲横流,因此,年轻人的择偶观念又大有改变。男孩子要找有钱的丈人,既可娶妻,又可致富,真是一举两得,而青年女子择偶想法亦是如出一辙,要找就找有钱的婆家,即是大旬余的老丈夫也不计较,只要有钱就可保一生享用不尽,似此之择偶观念的变化真是今昔霄壤,令人匪夷所思。

  结婚 旧时定婚(即“落小帖”)之后,即着手择日子(俗称“看日子”)结婚。择日子是选一个良辰吉日举行婚礼,择日子的方法是先以女方的属相(生肖)看“行嫁月”。有道是“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与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马及鼠”。按上述的阴历月份,再以“嫁娶周堂图”确定日期。另还有一种变通的方式,这就是每年阴历十二月(腊月),在夏津县的风俗里,“腊月”里无论何属相(生肖)都可结婚,故称腊月为“乱月”。择日子结婚这一风俗在夏津普遍而盛行,至今无论城乡仍保存着这一习俗。不过随时代的发展,夏津人择结婚日子也有了一些变化,即选用一些庆典或节日时举行,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 “香港回归”、“申奥成功”、“奥运开幕”等等。

  结婚是人伦之大事,当家长的对儿女的婚事均十分重视,择定日子,便着手准备各种物件,如各种用品、洞房的装饰,即是便盆子也准备,须提前十几日乃至月余就要张罗布置。结婚前1至2日是关键时刻,亲朋好友均纷至沓来,洞房装饰,贴窗花、喜字自是必不可少。窗花的内容有“抱角”、“月亮” 、“双喜字”等,“月亮”象征团圆,双喜象征连理之福,于结婚前一日,由村中或本家族的儿女双全,家庭完美的妇女粘贴在洞房的门、窗和墙壁上,用上述妇女贴窗花是求其吉利。

  接嫁妆是结婚的一大程序,嫁妆即陪嫁的用品。须在结婚的前一日的早晨或上午接取,但亦有当日结婚当日接取的,称为“当天忙”,为数较少。20世纪80年代之前,接嫁妆多用拉车(地排车)、挑担子或拖拉机、挑担子。陪嫁用品分装在各车、担之上,一些茶具、镜品等易碎物件多放于挑担内,接嫁妆的车担愈多,则证明陪送物品愈多,女方也愈加光彩。迄于90年代以后,农村人结婚接嫁妆多用农用三轮车或四轮车,城区多用“130”系列车或客货两用车。

  夏津为产棉大县,传统风俗上人们嫁闺女准备“陪送物品”,多在结婚前一、二年就着手办理,轧棉花,纺线、织布,准备陪嫁衣物、被褥的材料。夏津人旧传统“陪送”闺女有“四铺四盖”、“六铺六盖”、“八铺八盖”、“十铺十盖”(铺盖,即被褥)之说,总之是多多益善,有人还有借别人的新被褥以充嫁妆数量,壮门面的。进入21世纪以来,夏津人的陪嫁物品种类大有改变,逐渐向电动、机械方面发展,衣物、被褥则相对减少,而洗衣机、电视机、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拖拉机、电脑等物件渐多,其中电视机、电动车为必备物件,富裕之家还有陪送轿车的。陪嫁物品的多少自古以来就以贫富而定,富则多,贫则少。陪嫁的物品,其资费亦不一定全是女方所出,我国自古就有男方给女方下聘礼的习俗,夏津人也自然概莫例外。有不少男家,将准备好的结婚用品送往女家,再在接嫁妆时一并接回,这样既是聘礼,又壮了女家的门面,此俗至今人们仍在沿袭。后来聘礼逐渐不送物品,而是以钱钞折合,聘礼之数有万元、数万元不等。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聘礼曾有“三金一提”、“三金一木兰”之说,即是男方给女方买“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和收录机”或“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和木兰摩托”之类。近年来,各房地产开发如羊角飓风,猛烈异常,夏津县城尤其城区随处可见开发的商品楼。因之,嫁闺女的陪送物品,有钱者还有陪送三室两厅或三室一厅的楼房。但是来往同样,所以也有女方向男方索要的,有的双方因此事而龃龉,导致破裂。

  在农村,人们为儿子办婚事起盖新房是必备的,有不少还向村中申请新宅基,即是原有旧房、旧宅基也不用,所以出现了村中旧宅多居住老人,村边新宅多居住年轻夫妇的现象。结婚新房的建筑结构,多是砖混、楼板结构,近年又渐渐发展为楼板顶上加起脊,或平房以楼房式隔断,总之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房屋质量越来越好。此风刮起,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自不必说,条件不具备的人家,也须随波逐流,互相攀比,跟头趔趄,勉为其难,致使盖房后,经济拮据,生活水准大为降低,此风一起,有增无减,使农村一些经济条件较差之家,直是叫苦不迭。

  结婚物品准备妥帖之后,待客筵席是为大事了,夏津的旧传统,结婚喜筵是当日办理,21世纪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广为交往,朋情渐浓,朋友日多,所以结婚的喜筵分两部分举行,先是撒帖请客待“朋情”,再于结婚之日设筵招待宗族亲戚人等,在婚筵的办理上,前者优于后者。亦有“朋情”与宗族、亲戚一起招待的。待朋情的筵席多在饭店、喜筵中心举办,并须提前数日或十数日“撒帖”,邀请客人。

  为子女办婚事,撒帖待客理在当然,历史也非止一年。80年代之前,只有儿子结婚才撒贴,90年代后,女儿结婚也同样撒贴,男女平等了。但迄今为子女办婚事撒帖之面是日益广泛,致使冒滥冗杂,笑话百出。有给不太熟悉的人下帖,有的重帖,有的分别给父子同时撒帖,有的将被请人的姓名写错,直是不顾脸面而贻为笑柄,说的直白一些,撒帖人意在多收礼钱,而随礼者只能是“礼到人不差”了。

  结婚前一日,除接嫁妆外,庭院的布置自是不少的,张贴喜联,门挂红绸团花,张灯结彩。结婚之礼仪张贴喜联之历史已不可溯稽了,迄今此俗仍兴盛不替。红纸黑字,书体有隶、楷、行、草等,但用篆书者较少。对联之外还有横披,双扇门还须贴“门心”。喜联内容,写横披传统词语有“五世其昌”、“龙凤呈祥”、“天作之合”、“月老红线”、“秦晋之好”等等,对联词传统的有“诗歌杜甫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喜麟趾呈祥,卜五世其昌”等等不一而足。更老的喜联词有“共羡齐眉吴市案,相看挽手鹿门车”、“种玉人怀咏雪才,五色云吟门似彩”、“彩笔喜题红叶句、华堂欣咏采蘋章”。门心多用五字联,两扇门心均从左右往里读,贴对联时应注意,若一旦贴反,便是从里往外念了,是为大忌。有一副很古老的门心,词云“文嫁渭水、禹娶涂山”。较讲究者各门都有专用联语,如堂屋、洞房、厨房等。有副厨房用联颇是有趣,词曰“百菜莫如白菜好,诸肉不及猪肉香”。

  职事人等,设总理(亦有称提调的)、付总理(总理助理)、大柜、内柜等,且有武职、文职之分,如大柜、内柜的人员为文职,厨灶、跑堂送酒菜、火夫、水夫则是武职。大柜人员管理礼薄帐目、钱钞等事务,内柜则管理酒烟糖茶等物品的分发事务,各职事人等均受总理提调节制。职事人员一般于举行结婚礼仪的前一日下午到职,借桌櫈、垒锅灶,切肉、顺菜忙个不亦乐乎。上职的人们是有完整组织的,环环相扣,任务明确,故具体办事人员又俗称为“武职散办”。

  2000年以来,待“朋情”的结婚筵席是于结婚典礼的数日或十数日之前举办的,席面多少以“朋情”的厚薄及朋友至交的多少而定,有数席、十数席、数十席,甚至上百席不等。筵席的价值一般为140元、160元、180元或200元以上。菜也有12个、14个、16个等规格的分别,但无论何规格都是“双鸡”、“双鱼”。就是以不同的烹调方式做两样鸡、鱼,如做鱼有“干炸带鱼”、“红烧鲤鱼”之分,每席同时上此两样,这种筵席摆设法,在夏津传统上是较少见的,其滥觞可始于21世纪以来。婚筵的用酒,一般是白酒,多是本县酒厂所产的系列酒,如漫川、宋楼、锦川、夏洋等系列。婚筵亦有上啤酒的,但为数较少,只是在夏天的个别席面上,“堂戚席”(即女席)用红酒,多是低档葡萄酒。应指出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因婚筵数量较少,其风俗也尚节俭,大多是用低档白酒,或散装白酒。婚筵用烟,其品牌随时代而不同,上世纪70年代之前,品牌有“大丰产”、“灯塔”,较高档的有“雪梅”。迄于新世纪以来,则以“哈德门”、“八喜”、“钻石”为通常婚筵用烟,“将军”、“石林”则略高一筹,亦有用青岛产“一枝笔”牌香烟的是较丰盛的婚筵了。喜筵的糖果多用纸包的糖块,但近年来多包装精美而质量低下,放入口中,不觉甘甜,如含玻璃珠儿。婚宴用的瓜子有西瓜子和葵花籽之分别,用西瓜子居多,亦有同时上两样的。进入21世纪后,尤其近年来,婚筵待客大多在饭店举办,所以城区乃至各乡镇驻地的“喜筵中心”随处可见,但其饭菜质量却是平平,这也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缘故,不少席面大半残剩,故人们又多以塑料袋(又称方便袋)带回喂狗、猫,真是暴殄天物,风气侈靡,令人扼腕。

  婚礼待客均设“大柜”,如现在的超市“收银台”,有专司书写礼薄的,有专司收款的。新婚贺礼厚菲不一,各以本地风俗与礼数往来的厚薄而定。夏津在民国年间,一般1~2个大洋,即是厚礼,礼再厚者则是少数,不足为训。20世纪70年代之前,乡礼一般为1~2元人民币,朋情一般5元为正常礼数。当时有几人或十几人共同送一块镜匾(亦称玻璃匾,有镀水银的,有彩画的)或送一套“中堂对子”(中间一大画轴,两边配以对联)做为贺礼的。“中堂”的内容多为“公鸡牡丹”意为富贵吉祥,或“凤凰牡丹青松”,意为富贵长春等,对联则多用喜庆言词。送“中堂”或镜匾者多写贺词,如“贺×××、×××同志新婚(或新婚贺禧)”,下款写与贺人的姓名。这种贺礼简朴大方,悬挂壁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能看到贺赠人的姓名,文雅朴茂,富于纪念意义。还有送“幛子”做为贺礼的,即布料或褥面、被面,在庭院里悬挂起来,五彩缤纷,花色炳焕,幛上亦书贺词及送贺礼人的姓名,但这几种贺婚方式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消失。

  90年代以来,新婚贺礼以10元、20元和40元为基本数,近年又增为60—100元为基本数,40元以下则为薄礼,据夏津风俗贺礼在千元以上者,登录礼薄的较为少见,大多直接送到喜东或应收受人的手上。

  结婚之仪式亦随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20世纪50年代之前,新娘坐轿,新郎骑马。新娘满身红衣,凤冠霞帔(如古代“诰命夫人”的装束);新郎则穿红“官服”,前后黼黻,如戏装,头带乌纱帽,上插绒花,十字披红,犹如古代状元及第,着冠袍游街,所以在旧时称男人娶媳妇为“小登科”,即是此意。旧时官轿如遇到结婚的仪仗队也要避路让行,以示敬贺。时至民国,结婚新郎穿中山服,带礼帽,足蹬革履。建国之后至70年代又改为穿学生服、国防服及中山服,颜色有黑、兰、灰或草绿。迄今又改为西装、茄克、唐装(中式服装均不上袖,是袖与肩连在一起的,可唐装是上袖的,与纯中式服装不同)。传统礼仪新郎与新娘子各乘轿、马,20世纪80年代之前则用自行车,牌号有飞鸽、永久、国防(后改金鹿)等,愈新愈好,后又改为乘吉普车,其他服务人员乘自行车。2000年以来,结婚多用轿车,讲究者用黑、兰、红统一色调,有用六、八、十辆或更多者。有的还用一辆白色轿车领队,取“白头到老”之义,真是别出心裁。新婚夫妇的轿车,则须专门装饰,挂红绸、插花,粘贴喜字,还有的装上一对新婚模型人,其他车辆则各挂红绸。凡迎亲的执事人员都须胸前扎一红布条,现在又改为全佩带胸花,扎红布条成为旧之遗风。迎亲时,新郎须由“陪娶”(有经验的执事人,负责迎亲仪式事务)陪同,并且还须一个6~7岁或10余岁的男孩压车,叫“压车童”,此童在新娘子上车后,便改乘其他车。

  迎娶队伍至女家大门前,便由执事人安排停放,新郎由司事者引到女家正堂屋的上座就坐,一般坐于北房屋八仙桌的右侧(即东侧座),司事者以烟、茶、糖果之类相招待,“陪娶”仍在侧座相陪,女家也须有年长且有知识的人陪着新郎闲聊,以等待新娘子装束打扮停当后启程。因各地风俗有别,即在县域内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须为新郎准备筵席,新郎由陪娶之人相陪入席,女方则以年长及有阅历者相陪,酒筵只是形式,并不推杯换盏地大喝、大吃,只是略做表示而已。

  新娘子整装完毕,新郎则例应到“闺房”迎接,以红绸团花相牵缓缓而行,由执事人服侍送入轿(车)内。新风俗是新郎到新娘子闺房前,常被关于门外,执事人等索要入门之资,常是相持不下,众喙嘈杂。旧时,新娘子上轿时,有由其家兄抱上轿的风俗,今已大多省去了。

  新娘子多由娘家的兄嫂相送,其伴嫁女有4~6人不等。新娘子的哥哥例应提“捧盒”(一种长方形,长近80公分,宽近40公分,高约20公分的木盒子。一般用紫檀色漆成,光亮可鉴)内盛4色礼,有生水饺若干个(新娘子娘家按新娘子的年龄,每岁两个包成)另有鱼一条,“宽心面”(宽面条)一把,其他礼一色。新娘子下轿(车)后,执事人应把水饺煮熟让新娘子吃几个,其余分食之,任何人都可吃。鱼则挂于洞房的梁的前端,取“余粮”之义,宽心面煮熟亦应让新娘子食之。尔后,男方之家应在捧盒里放糖一包,或压盒礼2角~2元不等,将捧盒依旧系起,让新娘子的哥哥带回。

  传统风俗,“捧盒”装好礼品,应用一条土布长巾(用木织机织的长条花土布长巾)系起来(以便于拎提),放在车上。此外,新娘子的哥哥还须将带来的“大饭礼单”(此系古代习俗。古代嫁女三天后,女家则例应送熟食给闺女,称“餪”,亦称“餪女”。后来逐渐改折为钱币相送,称“餪敬礼”,俗又称为“大饭礼”),大饭礼单的书写,右起首应写“奉申餪敬”四字,后则开列新娘子的奶、姑、姥娘、姨、妗、姐等人的礼钱数额,每人若干,最后总计。现在的此类礼单,开头便直接写“大饭礼”三字了,大饭礼按一定数,新娘子的娘家应留下一部分(数额因各地风俗不同而不一),其余到男家后,由新娘子的哥哥交大柜收存。婚娶时,新娘子须带陪送的公、母鸡各一只,结婚后,母鸡可养着下蛋;公鸡可留下报晓,亦可卖掉用其值买盐(取缘分之义),但不可宰杀煮食之。

  新娘子上轿(车)之前,女方的执事人应给“压轿(车)童”以钱钞,并劝其下轿(车),今则改为红包,每包数十元,百元不等。压轿(车)童可再三讨价还价,拒不下轿(车),女方的执事人便一再给与红包,压轿(车)童诡谲者可索款额达两三千元。

  新娘子上轿(车)后,迎亲仪仗队便沿预先定好的路径回归,路线是向里转,即往左转,直至家门(忌原路返回)。旧时婚礼多雇吹打乐班,乐班则随迎亲队一路吹吹打打,呜哩哇啦,引得沿途人们围观,若有拦轿闹喜者,陪娶的执事人便以香烟和糖果打发。迄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中人为儿子办婚事有不少雇佣吹打乐班的,吹打乐班所用乐器传统以民族乐器为主,如笙、笛、唢呐、板胡、二胡等。进入21世纪后,这些民乐班又增设了电子琴和扩音设施,曲目还多了舞蹈和流行歌曲。有的还掺杂了摇滚舞蹈,窜蹦跳跃,连滚带爬,形成既非民乐又非西乐的特殊乐班,此又为一新习俗。

  迎亲的队伍,旧时让鼓乐队伴随,一路吹吹打打,回到男家大门前停下,新娘子由伴嫁女搀扶下轿(车),新郎则以红绸牵引新娘子在红毡上缓步而行,其间则应有跨“马鞍”和迈“火盆”的程序,取“平安吉祥,红红火火”之义。新郎、新娘子缓步行至正堂屋内(亦即典礼台)停步,由执事人导引行礼。旧时并须由公公(公爹)用秤(预先准备一只装满粮食的斗,并插秤一杆,放在正堂屋,亦即典礼台的桌上。旧为八仙桌,公婆分坐于左右侧椅子上,公居右〈东面〉,婆居左〈西面〉等待典礼)将新娘子的盖头(亦称“塔头”)挑起。据传统的意义是新媳妇过门,公婆的心如秤一样公平,而对待儿媳象对待闺女一样。可现在的电视剧或婚庆公司主持的婚礼中,有的是让新郎用秤挑新娘子的盖头,真是新旧皆非,谬差万里。挑去盖头,司礼人(今称司仪)便尖着嗓子高声喊叫“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娘子进入洞房后,当日是不能再出门的,据说是忌讳“迈二道门槛儿”,概取婚姻久长之义,所以旧时女子出嫁时,不能多餐多饮,以减少便解。

  进入21世纪以来,婚庆公司骤兴,县城、乡镇在在可见。青年男女的婚礼多雇佣婚庆公司办理,其道具有音响设备、红地毯、彩门(充气门)、另还有幸福门、黄金大道(用金黄布铺道)等,独出心裁,花样繁多。婚庆公司的主要角色是司仪,司仪往往又是领班和老板,其他另有司仪助理、服务人员若干。司仪均用普通话主持,但水平却参差不齐,有的普通话里杂以夏津方言,听起来不无别扭之感,所以人们又调侃地称之为“夏普(夏津普通话)”,司仪的主持词多用调笑戏謔的语言,用以逗乐,以增加喜庆气氛。现在的婚礼如西方国家在教堂中举行的婚礼,新郎西服革履挽着手持鲜花身穿白色婚纱的新娘子的手缓缓步入典礼台前,伴音也与西方教堂婚礼相仿,但不同的是没有神甫和圣经,也远不及西方教堂婚礼肃穆典雅,更没有中国传统婚仪的严肃而又喜庆的氛围,司仪只是一味的说笑打诨。其程序则是主婚、证婚、嘉宾代表等致词后,便是新婚夫妇谈恋爱经过、改口(称公婆爹娘或爸妈)、喝交杯酒等。公婆则须掏红包给儿媳,有600元、800元或千元以上等数目,交杯酒之习俗与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合卺酒”相类似。婚礼进行的同时,执事人则向新夫妇身上洒彩纸屑和彩丝,纷纷扬扬,缠缠绵绵。扒新娘子的鞋,则是新兴的习俗,大约始兴于20世纪90年代,有的在新娘子一上轿(车)就被扒掉了鞋,下车时由新郎抱下来,一直抱到典礼台前,直累得新郎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扒鞋的人多是年轻的小伙子,赎鞋索值自300元、500元,甚至千元,有竟达数千元的,闹喜的人与喜东讨价还价,各不相让。新娘子则赤着脚站在典礼台上,若在冬天更是苦不堪言了,常是另找一双鞋先穿着典礼,弄得场面尴尬。无独有偶,除了“扒鞋”,还有索“筷子钱”,这就是给“新亲”(多是女亲,新娘子的娘家人)上了酒菜而不上筷子,使“新亲”不能开席,要筷子钱也多是青年小伙子,也是讨价还价,相持不让,有时竟发生口角,出言不逊,场面之尴尬更是可想而知,但约定俗成,无可奈何。细思之,此风俗大可废止。

  喧嚷嘈杂的新婚午餐过后,“新亲”例应到洞房中稍坐,看一下新婚用品是否齐全,也顺便与新娘子道别,之后,便可告辞回去了。所带“捧盒”的四色礼品,由喜东派人安排好之后,便仍用土布长巾系好,让新娘子的兄长带回。

  新婚之夜,闹洞房之后,再由新郎的伯婶母或嫂子(嫂子辈数人为其铺被褥,铺被褥者亦应是儿女双全且家庭完美的人)铺放被褥,并要口中念念有词,“这边扯,那边拽,有了孩子叫奶奶”、“这头短,那头长,有个孩子叫大娘”、“一人拽一头儿,一年一窝猴儿(求多子之义)”有的则信口编造,其词多是早生子,多生子之义。在铺被褥的同时还须撒一些栗子、花生、红枣之类的东西,寓意早生子,男孩女孩花着生,早立子。

  新婚礼仪过后的次日,新郎须送新娘子回娘家,称为“回门”。送新娘子回门之前,新夫妇例应上坟扫墓,这风俗大概与古代考取功名后,回家祭祖的习俗相类似,扫墓时应用大红纸压坟头。新郎送新娘子回门仍须用捧盒打礼,礼为猪肉一刀(即一刀割下的一块肉,重量随意,但不可剌两刀,所以叫“一刀”肉)、藕两节、粉条一把、鱼一条,共四色(4样)。鱼一般不吃,照旧带回,传统意义上说鱼是通路的,回时女家亦应凑成四色礼回奉。

  新婚的第三日,是新娘子的娘家人送其回婆家的日子,俗称“会亲家”。例应由新娘子的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等人参与,并且须带四色礼,亦用捧盒盛起来,礼品样式与上述大体相同。回时,男家亦应凑齐四色(女家带来的捧盒礼,若留则补,但须凑齐四色即可)礼于捧盒内,让新娘子的父母带回。是日中午,男家则应具酒席筵相待,并由本家族中有德望、学问或社会地位的人相陪,意在认亲家。

  经过结婚礼仪(典礼)的三天忙碌,新婚大礼即属告成,在夏津风俗上则谓之“紧三天”。新娘子过门后的头三年,每值年下(春节)新娘子的娘家则应打花糕(用红枣和面粉做成,用面抟做成桃、榴、花、叶等图案形状,一层红枣,一层面做成的图案等物,叠三至五层,底大上小如宝塔状,有的还以红绿颜色点缀、装饰,像一件艺术品。虽不及现在的艺术蛋糕的造型之细,但却比之更具古朴典雅,谦恭笃诚的意义),于腊月廿八日之前送到新娘子的婆家,待年卅上供时,供于家神桌上。翌年正月初三,新娘子回娘家时,应切一半花糕带回娘家,回归时,娘家则应以八个年糕(即黄面枣糕)、糖葫芦及火烧等物回赠,以求红红火火,与步步登高之义,这个礼节须行三年,过三年乃止。应附带说明的是新娘子娘家所打的花糕,三年里应是一年比一年大一些,最后封顶如宝塔状,迄今此风不泯,只是多以蛋糕代之。在夏津风俗里,新娶的媳妇,头三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两节,新娘子应回娘家过节,夏津俗语中有新媳妇“正月十五不观灯,观灯死公公”;“二月二不踩仓,踩仓死婆娘(婆母)”之说。

  结婚礼仪愈繁琐则靡费愈多,关于结婚的用费,夏津人传统上都崇尚节俭,这个风俗是自古形成的。在清朝初年官府就加以提倡,清乾隆间夏津县知县方学成就亲自撰文提倡节俭办婚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夏津人办婚事仍崇尚节俭,但80年代后,尤其近年来渐趋侈靡,且有愈烈之势,此风有悖于节俭的优良传统,实大可消刹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