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阁——齐川真武穿越数百年沧桑

2013年12月17日 15:09作者:来源:本网综合

真武阁——齐川真武穿越数百年沧桑
    真武阁位于张夏镇靳庄村北首,已有约600年的历史。台基下中部用石拱券成通道,南北贯通,主体建筑至今保持完好。 见习记者杨雯雯 摄
  沿着104国道张夏镇政府驻地一直往南,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道向东拐,经过十几分钟,就到了张夏镇靳庄村。只要打听真武阁,热情的村民会主动领你来到村子北面。隔着远远的距离,能看到一座阁楼耸立在一个石砌券门之上。
  主体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近看整个阁楼显得比较破旧,已没有了门窗。从下往上看,建筑主体相对完好。整个阁楼建于高约5米、宽约9米、长约8米的高台之上。台基下方是一个南北方向的石拱券门。阁楼为硬山顶、单檐,面阔3间,青砖黑瓦,阁楼的墙脊上雕着二龙戏珠图案,正中间雕有一尊小狮子,保存相对完好。两侧垂脊上同样雕有龙形图案。
  因为这座阁楼建在石砌券门之上,迎面正对着一条南北通道,所以在阁楼前建有一堵影壁墙,挡住了大半视线。影壁墙的正下方也就是石砌券门的正上方位置,刻着“真武阁”三个字。
  从石砌券门旁边一户人家的屋顶上,可以来到真武阁。如今,真武阁大厅内东西山墙上依稀还能看到一些残缺不全的彩色壁画。仔细查看,真武阁内部为木质结构,四根木柱子支撑着两架木制大梁,梁上雕着彩色图案,图案内容依稀可辨。
  真武阁大厅中间的地面上有一个坑。据当地村民介绍,在1966年之前,这个坑的位置上曾有一尊神像,这尊神像就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的两侧分列两排神像。在西山墙的下方有一个小洞。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个小洞是抗战时期日本人炮轰真武阁时留下的。幸运的是,整座建筑经受住了炮火的考验,直到现在都没有倒塌。
  疑为明朝嘉靖年间建筑
  真武阁北墙上还有一个后门。据当地村民介绍,原先在后门两侧有台阶,可以直通到下面的路上,阁前东西两侧也有台阶通到下面石砌券门的两侧。
  在石砌券门的南侧路边上,立着一块石碑,碑额上用篆体题有“重修真武阁记”。石碑立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因年代久远,碑文无法认全,能阅读的部分写有:“嘉靖年间,乡人吴宗汉氏好古崇礼,念其先兄宗朝遗志未就,乃笃意改修,即建杰阁,中肖神像,环以列帅,积栋飞薨,狰狞震怖,俨然一方胆依皈礼之地也,谨于丙戌九月之吉日以记焉……”
  当地村民介绍,该石碑的大意是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个叫吴宗汉的当地人,为了完成其兄长遗志,在石门上方,修筑了真武阁,塑了神像。至于塑像的其他背景,则成为一个迷。
  真武阁下面的石砌券门高4米有余,宽3米多。走进门洞,俨然回到数百年前,门洞内两侧的石壁上,镶嵌着五六块长方形石碑,石碑上刻满了字,但是因为石碑表面磨损得厉害,石碑上的字已无法辨认。
  门洞内的地面上铺着一块块青石,青石已磨得特别光滑,可以清晰地看到岁月在此留下的痕迹。在石砌券门的北侧门上方的横额上,刻着“齐川通鲁”四个字。
  明清皇帝泰山封禅的御道
  据史书记载,张夏镇最早是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 清国都城。到了春秋时期,清国被齐国所灭,张夏镇随之成了齐国的一个重镇。
  张夏位于泰山的西北方向,正好位于一条狭长的谷底走廊上,两侧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国道104线、京沪铁路以及京福高速都从此路过。而真武阁下面的这条狭长的走廊,还是一条古御道,特别是在明代以后,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必经此地。自古至今,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名人志士,只要路过张夏,都在这里留下印迹。
  站在“齐川通鲁”石砌券门之下,看着地面上光滑的青石板,仿佛看到一队队车马从模糊的历史深处走来,仿佛听到车轮滚滚的声音从缥缈的虚幻中传到现实面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