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用一生写下一首诗

2013年12月22日 17:59作者:来源:齐鲁晚报

在济南清河北路东边不远,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一处清静场合,那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墓。

张养浩:用一生写下一首诗

 

 

  在济南清河北路东边不远,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一处清静场合,那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墓。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松柏青翠,杂树林立,野草茁茁,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

 

  前年秋天,我一路打听着去到那里,缅怀这位几乎尽人皆知的诗人。

 

  张养浩一生经历了一个朝代的八位皇帝,七次受到朝廷征召,其中六次都被他回绝。这在历史上,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后人也因此而称他为“七聘堂主”。

 

  他的家族曾显赫一时,曾祖父曾做过武略将军和章丘燕镇酒监。到了祖父张山这一代时,家道中落,沦为平民。他的父亲张郁16岁时,完全挑起家庭生活重担,靠四处经商维持生计。张养浩有两个哥哥,都相继夭折,他便成了父母唯一的寄托。

 

  张养浩很小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往往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父母心疼他,嘱他多休息。懂事的他就佯装听从,白天只默默背诵读过的书籍,到了夜间,则关上房门后,在灯下偷偷苦读。19岁那年的一天,他登上位于珍珠泉畔的白云楼,极目远眺,只见远近所在,水波荡漾,天际之间,苍茫开阔。他怦然为之心动,激情震荡,当即挥笔写下荡气回肠的《白云楼赋》。这篇文章写成后,人们争相传抄。文章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那里,他眼睛为之一亮,破例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公元1292年,23岁的张养浩遵从父亲的意愿离开东平,到京城大都求仕。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看过张养浩的文章后,大为欣赏,便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

 

  此后十多年官宦生涯中,张养浩一直为官公正清廉,不谋一己之私。

 

  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听说后前去探望他。当他看到这位堂堂的御史台家中竟朴实无华,别无长物,禁不住脱口赞叹道:“此真台掾也!”

 

  公元1308年,张养浩升任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他在其位则谋其政,不避风险,无所妥协,从不考虑退路。两年后,他大胆地向皇帝进万言书,指陈时政批评“十害”:1.赏赐太多;2.刑禁太疏;3.名爵太轻;4.台纲太弱;5.土木太盛;6.号令太浮;7.幸门太多;8.风俗太靡;9.异端太横;10.取相之术太宽。由于切中时弊,击中官僚阶层的要害,触犯到了当权者的利益,不久,张养浩被罢官。

 

  1311年,元仁宗即位,他素来赏识张养浩的清廉正直,于是招张养浩为左司都事,翰林直学士,三年后又授他为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最后一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这段时间是张养浩为官最为辉煌的时期。

 

  后来,仁宗去世,英宗即位,张养浩的人生轨迹再次出现重要转折。这位英宗刚愎自用,动辄诛杀触犯他威严的大臣。张养浩清楚地看到继续在朝为官的危险,于1321年以赡养家父为名,急流勇退,辞官归隐故乡济南。

 

  远离了政治场的漩涡中心之后,一颗诗人之心,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世界。另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果然不出诗人所料,在他隐居的七八年间,皇权更迭频繁,朝中党派林立,官员朝不保夕,政局十分混乱。所以朝廷七次聘他出山,但他一直不为所动,获得“七聘堂主”的雅号。

 

  归隐后的张养浩,尽情流连于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中。他创作编撰了大量的曲词,如《云庄乐府》和《归田类稿》在他的曲词中,也出现了大量济南及周边的名胜,诸如汇波楼、大明湖、华不注山、趵突泉、百脉泉等。看来,这些地方他都无不足迹欢至,尽收眼底。

 

  人生流转,世事难料,多年以后,当张养浩再次游览白云湖时,他感慨良多。往昔今日,物是人非,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场景,引发出诗人不一样的情怀,且看他晚年所写的《游湖有感》:

 

  肇余复乡土,树石皆华滋。

 

  眄彼湖波绿,顿觉香可卮。

 

  携朋访莲叶,浩浩何所之。

 

  俯视乱山影,与树相参差。

 

  然而,张养浩骨子里毕竟还涌动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他没法完全做到只顾闲适安逸。当国家出现让百姓陷于疾苦的事情时,他再也坐不住了。

 

  1329年,陕西大旱,灾区出现人吃人的惨象。这时候,朝廷又想起了张养浩,任命他为陕西行台中丞,特派他前去救济整治。已经60岁的张养浩接到任命后,旋即就把自己家产分给村里的穷人,登上车子就向陕西进发,从一上路起,他就见难帮难,遇弱扶弱,身体力行,全力赈济。

 

  西行路上,张养浩目睹一幕幕凄惨异常的民间疾苦场景,心头郁闷不解,苍凉悲壮汇聚笔端,他以沉郁感伤的笔调写下了一系列怀古曲。就有那首流传千古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在其中。

 

  张养浩这次在陕西做官的4个月里,从来没有回过自己家中,一直都住在官衙之内,白天出外救济灾民,晚上挑灯办公,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到后来,只要他想到牵挂的百姓苦事,胸口就会阵阵发紧,疼痛难忍。他只能以拳抵心,稍作缓解。当地各路名医纷纷前来,最后,张养浩还是倒在了办公的案几之上,再也没能起来。 

 

 

 

 

  陕西当地的百姓听闻这个噩耗,都悲痛无比,就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感到无限哀伤。

 

  张养浩死后被追封为滨国公,谥文忠,归葬于他的归隐地济南云庄,老百姓称之为张公坟。

 

  张养浩的墓就在那儿默默地存在了近700年。现在,那里已经是一片很成规模的商住房。因张养浩别号五柳先生,所以,他的归隐地云庄又叫柳云村,这片小区也就叫做柳云小区。

 

  然而,在济南,知道张养浩的人又有多少。每天都在那片崭新住宅楼里进进出出的人们,又有多少人能清楚这小区名字的来历呢。

 

张养浩 资料图片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历城人。自幼为学勤苦,刻意经史兼长诗文,散曲尤为人称道。初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因献书于平章政事不忽木而受赏识,被征聘为礼部令史,在堂邑毁淫词、破迷信、理狱案、严刑法、劝耕稼,关心民疾、抑制豪强、赈灾济民,备受百姓爱戴,为之立碑称颂。至大元年(1308年)拜监察御史。上《时政疏》万余言,言亟待改革的弊政,言辞切直,为当权者所不容,被贬为翰林待制,旋又被罗织罪名罢官。张养浩恐遭祸害,乃变换姓名隐遁而去。

  元仁宗即位(1311年)后,张养浩被召为右司都事,迁翰林直学士,不久改授秘书少监。元英宗即位(1320年)后,命其参议中书省事。此时张养浩已五十,弃官归隐。在济南云庄度过近十年的隐居生活。期间,朝廷曾多次下诏起用,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召其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张养浩闻命,散家财于乡里贫困百姓,毅然就道赴任,途经洛阳、渑池、漳关,直达长安,一路遇饥者赈之,遇死者葬之,不辞辛苦赈济灾民。到官4个月,未尝家居,因操劳过度而猝死。关中百姓闻知,哀痛如失父母。归葬济南云庄,赠授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张养浩的大部分散曲和诗文是其归隐田园后创作的。除对自己30年封建仕宦生活苦痛的经验总结、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外,更多的是描绘自然风光和反映自己闲散、安适的生活。著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文集《归田类稿》以及《三事忠告》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