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刘伯平的故事

2013年12月15日 16:10作者:来源:本网综合

 

  刘金城,号伯平,清末秀才,今曲堤镇刘台村人。据说他留过洋,回来后,仍如农家子弟,一面教学一面种地。刘秀才很有学问,被称为“济阳城北第一才子”,他教育弟子要成功立事—— “人生无所为,人生无所求,活着是要成功立事,死了是要留个名字”。他为人处事谦逊而重视礼节,深受学生和乡人的尊敬。

  传说一:留学五载 口音不变

  刘伯平留学回来,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来拜访问候。他敬烟、倒茶,该叫啥的叫啥,热情接待、迎送。人们都说,刘伯平一点没变,还是那样谦恭有礼,口音半句没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样谦逊、涵养的人才往往得到别人的尊重,才值得人去尊敬。

  而生活中的另一类人,出门不过三天就再也找不到他从前的影子。头发打卷、奇装异服、舌头画圈、说话撇腔,“是不是”成了“四不四”,问他“啥时候回来的?”他说:“坐(昨)碗(晚)儿呀。”只能留给人浅薄的印象。

  传说二:不认“无礼”学生

  刘伯平弟子众多,有一年,一个当了官的学生骑马远道而来看望老师。在离刘台村不远的路口碰见一个头戴破草帽的乡下老头,他端坐在马上向老头问道:“喂!你认得刘秀才刘伯平吗?往他家去怎么走?”老头见问路的人没礼貌,抬头看了一眼,随口答了一句“不认识”。

  这个老头正是刘伯平,他也看清问路的人是他曾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抄近道回到家,换了身衣服等候在家里。学生见了刘伯平先是一楞:路口的老头原来就是老师。于是赶紧上前跪拜,刘伯平冷冷的说:“我不认识你,你不是我的学生!”学生知道老师怪罪自己刚才的无礼,便跪在外面恳请老师原谅,刘伯平依然在屋里不理会。过了很长时间,学生仍然低头长跪不起,师母见状,赶紧出来圆场:“你看他都跪这么长时间了,身体哪能受得了啊,你就叫他起来吧。”“我没有这样的学生!”他始终没有认这位缺少礼数的官员学生。

  传说三:“高团长”尊师

  战乱年间,曲堤一带有两个地方组织,南有张团,北有高团。一次,驻在白桥的地方官高团长下村催粮,来到刘台村,他的一个“跟班”对着一个穿着破衣、背着粪篓正在路边拾粪的老汉(刘伯平)喊道:“老头!过来,给我遛遛马!”刘伯平正遛着马,迎面碰上了高团长,高团长不经意的看了老汉一眼,“哎吆!这不是我老师吗?!”他赶紧走过来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刘伯平说:“你的部下让我给他遛马。”高团长一听就火了,“我就对俺老师这么尊重,哪个混帐竟敢让老师给他遛马?!”他让人把那个“跟班”叫了来,狠狠地抽了他几鞭子。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当时这些地方官不是好人,后来人们都说刘伯平,连坏人都这么尊敬他,那么好人就更尊敬他了。

  传说四:财主赔礼

  有一年,雨量很大,刘台及周围的村都涝的厉害,村里积水很多。当时刘台较低洼,而相邻的一个村地势较高,这样邻村放的水就都流到刘台这边来,为此,双方引起了纠纷,闹到了地方“衙门”。邻村有个大财主有钱有势,说话气粗:“这点小事我还摆不平!”于是他就到衙门疏通关系。刘台推举了德高望重的刘伯平去打官司。到了堂上,还未等刘伯平开口,负责审理的官员一看竟然是自己的老师来了,赶紧让人搬来椅子,请刘伯平落座。财主一看傻了眼。之后,地方上让张财主赔了礼、道了歉,并为两村调解并解决了矛盾纠纷。

  据说,刘伯平猜题押宝很准,每次组织弟子们参加选举考试,题目他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他的弟子考出去的很多,成了大器的也挺多,然而刘伯平一生却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几个在国民党队伍里担任重要职务的弟子让他出门当官,他都予以坚辞。为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尊敬的心情,众多弟子陪着刘伯平坐着飞机围着中国转了一圈。

  刘伯平写得一手好字,刘台村退休老教师刘家训小时候放学以后常到刘伯平家去玩,他说:“刘秀才家几乎没有空白纸,纸上无论正反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字。”在刘伯平的小儿子刘落村家里,还残存着一本刘伯平读过的书,上面有他亲笔所书的几行字,“人生无所为,人生无所求,活着是要成功立事,死了是要留个名字。”“好的书一篇就当百篇”“不重物资,重视情;物资见轻,情恒重。”“孟母三迁,千古而下,令人心往神驰。”裘劲有力、给人启发。

  刘伯平一生所经历的大部分多是战乱年代,到老了也没有过上好日子,他生育了八个儿子,分别为他们取名为“准、能、好、报、步、步、高、升”,表达了他朴实的心境和夙望以及对下一代的美好愿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